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节 (第3/5页)
还能有什么好下场?到时候定然成为万人唾弃之流,皇上就算是想护她,也要考虑考虑自己的江山稳固。 退一万步说,这个事情是假的,那也没什么损失,三人成虎,傅家完全有道理把傅绛鸾拱上后位以维护后宫和谐。 傅孜远和傅太妃自此找到了解决后位问题的突破口。这件事情总体来说还是很简单,不管太后有没有和皇上不清不楚,只要所有人都相信陆瑾佩是个罔顾人伦的太后就行了,以此来胁迫皇上,那身为天子他又该会如何?真的或者假的有那么重要么?最重要的是天子的尊严和江山。身为皇帝,当然比寻常人更为注重自己的名声、皇家的颜面,为了维护皇家威严不可侵犯的形象,唯一的一条路只能是解决了陆瑾佩。一则,做出痛心疾首的模样,表示一朝不察被狐媚太后迷惑,做出这等不齿之事,赐太后死;二则直接表示他没这个如此狐媚的后娘,为了保住皇家脸面,赐太后死。 总之不管如何,陆瑾佩是死定了。她一死,傅绛鸾登上后位还不是早晚的事情么? 傅家的家长终于放下心来,分头去行事,这种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如果不趁早做了简直对不起如此美妙的机会。 傅太妃和傅孜远为了让这件事情的效果更加完美一些,煞有介事地把握住了舆论的动向,分别在宫中和民间进行了为期五日的大范围小道消息的扩散,针对太后迷惑陛下导致皇上忘却国本,祸国殃民的事情进行了重点描述。 当然效果也是很显著的。 就在陆瑾佩带着东鹊偷偷溜回京城的当天就听见了来自民间关于太后勾引皇上的若干小道消息。大靖的昭和太后是个狐媚子,不守妇道,春闺寂寞,红杏出墙勾引继子,以致陛下被迷惑乱了心智,不肯立后,忘却国本,将江山置之度外…… 大靖向来就有淳朴又开放的民风,好久都没有了解到如此劲爆的消息了,更遑论这个消息还来自于让人天天臆想的皇宫大内,当然要口耳相传,津津乐道地讨论,热烈地交换彼此的看法和意见。 陆瑾佩都觉得民间的这些传闻叫人叹为观止,别说始作俑者傅孜远了。他将火候拨的差不多就该下锅了,便领了一伙尽忠职守的傅党言官递上了第一批奏折,奏折的内容如出一辙,自然是说最近妖邪作乱,规劝陛下清醒龙目,国事为重,不要被那些邪门歪道迷惑。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陆瑾佩挨个听过一个比一个狗血的版本。虽然她以前常溜出陆府在市井横行,当然知道百姓们说话向来心直口快,一针见血。不过如今这种事情乍一听来,也觉得这人言真是太特么的可畏了。 随行的霍铎听完却神色不变地道娘娘宽心,转脸就给还在边隘的秦作庭飞了一封信。 连秦作庭都觉得事情发展得也太快了吧。前几天傅太妃姑侄俩还在哭天抹泪地道人不守规矩,如今这个不守规矩的事情怎么就在市井间传开了呢?而且还是人尽皆知,众说纷纭,各种版本与画册,层出不穷。他和陆瑾佩除了傅家派人在陆家门口闹事之时公开在大街上打马走过,好像就再也没有教这些百姓得知人群中某男是皇上,某女是太后的事情了吧? 这必然是傅太妃把事情告知了傅孜远,老头拿这个大做文章。 但是作为大臣,一个久经宦海的大臣不可能不知道皇帝尊严皇家脸面的重要性,如此听之仍之,还在事后不疼不痒地参了一本,纯属故意为之。 那么傅孜远故意任这件事情闹大的原因无非就是为了那个他们傅家唾手可得,可他就是得不到的后位了? 监国丞相祖世伦的奏折同日抵达,除了义正言辞数落他之外就是将最近大臣们所上的奏折仔仔细细地汇报了一遍。无外乎是傅氏一党,针对最近如同瘟疫一般的谣言做了深刻的理解和反思,要皇上务必清理自家门户,不能教一只来历不明,媚主的狐狸精乱了朝纲、寒了臣子们的忠心。话里话外的意思,老爷子似乎也是同意傅孜远这么下三滥的行为的。 秦作庭一手军报一手奏折,冷哼了一声就把从京中来得信件给扣在了桌面上,傅孜远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真的是太好了。由此,傅太妃姑侄是不能再由着她们兴风作浪了,但是如何把这么件事情压下去才是最紧要的。 不过他愧疚的是如此把那小丫头放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