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0节 (第2/2页)
高隆起,叫“封土”。土堆上面再种树,叫“封树”。种树主要是为了加固隆起的封土,防止坍塌,同时也更醒目。至于那条沟,也有多用。它是疆界,也是渠道,平时蓄水养树,涝时可以排洪。 显然,封的意义在“疆”,所以也叫“封疆”。封出来的政治实体,就叫“邦”。在古文字中,邦和封可以是同一个字,不过封是动词,邦是名词,相当于今天所谓“国家”,但又不能叫“国家”。因为在先秦,国是国,家是家,不能混为一谈。而且春秋以前的“邦”,包括宋、齐、鲁、卫、晋、燕、楚,严格说来只有“半独立主权”。成为“独立主权国家”,要到战国。 ◎甲骨文的“邦”(前四·一七·三)。 不叫“国家”,叫什么? 邦国。[4] 邦国是最合适的称呼。因为所有的“邦”,都包括城市和农村。城市叫“国”,城市加农村叫“邦”。邦是全境,国是都城,邦比国更准确。当然,邦与国也可以通用。叫“邦”,叫“国”,叫“邦国”,都行。 邦国有大小。小一点的,是一个城市加周边农村。因此,其国名往往从邑。这就是“城市国家”。大一些的,是一个中心城市为首都,再加若干城市和周边农村,这就是“领土国家”。西周初年,大多数邦国都是城市国家。只有周例外,有丰、镐、洛邑好几个城市。 ◎周代部分地名从邑国名 国名 姓及始建之君 所在地 邘(yu) 姬姓,武王之子 河南沁阳西北邘台镇 邢(xing) 姬姓,周公之后 在今河北邢台市内 (qi) 姬姓,文王之子 陕西岐山县东北 邠(bin) 姬姓,周太王之国 在今陕西彬县 邶(bèi) 纣王之子 在今河南淇县以北、汤阴县东南一带 邰(tái) 姜姓 陕西武功县西南 (zài) 姬姓 河南民权县东 邿(shi) 妊姓,鲁之附庸国 山东济宁市东南 郕(g) 姬姓,武王之弟叔武 河南范县境内 邾(zhu) 颛顼之后 故城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后迁至湖北黄冈 郇(xun) 姬姓,文王之子 山西临猗县南 郜(gào) 姬姓,文王之子 山东成武县东南 (xi) 古蜀中小国 在今四川邛崃 (yǎn) 嬴姓,商之盟国 山东曲阜县旧城东 (lái) 姜姓 山东黄县东南莱子城一带 郳(ni) 曹姓,邾侯之后 山东滕县东 郮(zhou) 姜姓,炎帝之后 郭(guo) 春秋国名 山东北部某地 郯(tán) 传为少昊之后 山东临沂郯城北 (ji) 黄帝之后 北京市西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