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5节 (第1/2页)
基本都是存货。 知道她的项目,宋知山十分支持。 有很多的科学家钻研起了取暖设备,这些设备很多都是依赖于电力。 大规模铺设暖气成本高,动作大,耗时长,而且还有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要搬迁,上面更倾向于建造一些比较方便,又能循环利用的产品。 在这寒风中,家家户户都躲在家中不出门,只有一些特殊工作的人群裹得跟熊一样出门了,比如必须的清洁道路人员,他们要是不工作,道路就无法行驶,如果不是提供了相应的设备,还有高额的奖金补贴,他们都不愿意冒着寒风干这份活了。 苏庆打电话给苏涛,关心他这边的情况,他的声音透过手机传来,中气十足:“我开了苏苏送的发电机了,用了一下,好着呢,家里什么都有,不用出门,保暖衣够暖和,刚刚我打开窗户,太冷了,受不住,这天气真是太邪门了。”女儿说要跟苏苏打好关系,他嘴上应了,但是和他感情好的是大哥,侄女那边,这么多年都这样过来了,他做不出那种故意套近乎的事。 苏涛:“保暖衣是好,真的冷,我刚刚开了一条缝透气,赶紧关上了。” 苏真真听着他打电话的声音,笑了笑。 这几天晚上,她一晚上起来几次去看看他们的情况,查看温度是否合适,确定没有什么意外情况,这才安心的睡了。 这波寒潮,网上太多家里老人无声无息被冻死的新闻,看得她触目惊心。 当这寒潮过去的时候,气温开始逐渐回升,回到了零度左右,零度也并不暖和,但是相比起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已经足够让人感动了。 在这期间发生了许多悲伤的事,但是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温度升温后,火葬场的生意十分兴旺。 有的人粗略的计算了一下,让人触目惊心。 在之前的太平年头,懒一些,不思进取一些,基本上能挣点钱,过不上什么享受的好生活,但总能吃饱穿暖,但是在这个时候凡是懒惰一些,拮据一些,可能会饿死、冻死。 也有很多人因此责怪起了国家,责怪国家没有给他们帮助,因此有亲人冻死。 一旦有人说让他们出国,去别的国家过好日子,又都沉默了。 国外的情况一点没比国内好,还因此发生了好几起□□,真是让人无法理解,这样的天气,居然还有人去□□? 当苏荞初的防寒衣公布的时候,已经陆陆续续有其他的御寒防寒产品面市,她并不是第一个,但是大家很捧场。 当然,最终一切还是看数据说话,经过检测,穿上防寒衣以后,在零下二十度内,身体不会感到寒冷。 如果再穿一个防寒服的话,那么在零下五六十度的情况下也没问题。 防寒衣是贴身穿的,里面不能穿太多,它要利用人体自身的温度去发热,而防寒服的话,它看起来像一件充气服,也可以说像太空服,它里面也确实是充气的,那些气体是特定的,会帮人阻隔外面的冷空气,而且还有能抵挡部分其他的伤害,比如冰雹。 戴上帽子之后,有冰雹砸下来,也是砸在气垫上。 这是苏荞初一时之间没办法把星际时代性能顶尖的防寒衣给复制出来,有些材料她卡住了,于是她剑走偏锋,分成了两件。 这样子可以更大的考虑到普及的成本。 顶尖的防寒衣也做出来了,在零下一百度的情况下也能御寒,但是价格就一个字——贵。 大部分人都出不起的价格。 就算出的起也造不出来。 材料紧缺。 如果寒冷成为常态,防寒用品必不可少,定价太高,很多人就买不起了。 宋知山拿到的时候没忍住,对苏荞初鞠了一个躬。 有很多话想说,但是有说不出来,只说感谢,又太单薄了。 于是他就把感谢换成了行动,本来苏荞初身边就被照顾的十分妥当,现在更加细致了。 实验室扩大,设备增加,研究人员增加,投入资金增加,衣食住行,自有人打理的妥妥当当。 她实验室扩招,很多人因此积极报名,本大学内是最多的,谁叫他们近水楼台呢。 苏荞初是面试官,出了一份试题,择优录取。 当成绩下来的时候,有人优,有人喜。 张莹就属于喜的那一波。 她从日不落国回来了,学历看上去还可以,现在这种时候,对于掌握了丰富知识的研究人员显然是欢迎的,有许多民生项目需要他们去研究。 在一众发来了橄榄枝的地方,张莹选择了去目离市。 目离市并不是他们这种归国留学生的首选。 它位于中部,地势不低,但也不是很高,首都都被迫搬迁了,而且是搬去第三阶梯,目离市它位于第二阶梯上,老实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