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五章 金刚宗之谜 (第5/6页)
知觉、形体,一切都忘棹了,已进入虚空混沌,达到恬淡虚无,恍惚杳冥之境。真意与真息相合相化,这就是丹田内气。”刘锋看到这一种修炼方法,更是有些难懂了。 “这就是我经常修炼的方法了。胎息法 盘坐后放松入静,神凝丹田。呼气时意想气从丹田中心周围缓缓扩充,同时腹壁稍往外张,略有膨胀感。吸气时意想气从腹部前面向背后收缩,同时腹壁略往内收。意念与呼吸保持一致,使呼吸毫无滞塞勉强之意,逐步把呼吸调到深、长、绵、细、匀、静、实。如此出息微微,入息绵绵,渐渐入而渐渐柔,渐渐和而渐渐定,至闭口敛鼻,有息如无,对镜呵气不留湿痕,羽毛近鼻不见微动,气聚丹田有充实浩然之感。得大定真定者,有如龟蛇冬眠,对祛病健身大有补益。” “扩容法 练功时充分放松入静,意念与呼吸密切配合,把丹田、命门、会阴、尾闾这一区城看作一个容积,使之逐渐扩大容量。呼气时使脐部、小腹部及腰骶部往外扩张,吸气时气收回丹田。这样持续练功,就会加大丹田的活动能量,起到快速汇聚丹田内气的作用。” “压气法(能纠正练功中出现的片差)在意念集中指导下,呼气时将气向丹田、尾闾部催压、贯冲,使整个下腹部的气机都活跃起来。尾闾在气功锻炼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要充分放松。此外,压气法还可以纠偏。当气机向上攻时,如果再用意向上领,就会导致出偏。这时用呼气往下压,犹如引水进海归源。腹部压力增高,内气充盈,真气自然溢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凡有疾病之处,均经元气疏通修补,而达到治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转圈法 站坐均可,放松入静后,两手在腹前意想抱着一个红色的火球,两手向左右、上下轻轻旋转,意想火球在两手的带动下高速转动,待两掌之间的气球实感形成之后,再用意念将火球送入脐内,两掌配合动作,然后两手轻贴于脐部稍停再作丹田内气轻缓微柔的转圆运动。 聚散法 先天之息,始于腹内丹田,无论吸气呼气,皆宜以神驭气,绵密而运。吸气时,气随膈肌降落抵达会阴而止,日久气聚腰骶,聚中有散,散无止处。呼气时,继吸气之散而散(四肢尤以手指最明显)。也可以在呼气时,意想气由丹田向周围或四肢百骸,或空间,成圆形成幅射状扩散,同时身体也放大。吸气时,意想气由四周向丹田收聚。也可以意想丹田为宽阔无边的大海,呼气时如石击水,波浪由丹田中心向周围成圆形扩散,吸气时收聚丹田的微妙内景。为了加强实腹效应,吸气时尚宜配合轻微的提肛动作。意会真元内气聚散之变。” “景观法 练功入静后,意想丹田有一个红色的太阳,或一朵金黄色的莲花,或一个发亮的电灯泡,光亮照透整个腹部及全身,温煦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通过助景生辉,意念的高度积聚,丹田可以在短期内凝聚真阳元气。这就是类似佛门的观想了。” “微动法 放松入静后,作丹田、尾闾部或振动,或摆动,或蛹动,或转动,并使振波逐渐延伸到命门、脊柱、头部及全身。然后,缓缓放松意念,逐步调整振动幅度到凝神内照,静守丹田后收功。 点火法 入静后,意想丹田有一团火按照点火、起火、养火的过程,养到丹田逐渐产生发热之景,这就是丹田内气萌生之时。 意守法 意守即意识指向于某种感觉或形象而言。意守丹田是一种强度适宜的凝神过程,具有收心敛神的作用。道家功中的内视、返听、系缘、守窍、执中、抱元等方法,皆指专心一事一物而达到意识入虚之目的。古人强调“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有心着相,无意落空,有意无意是功夫”。意守要求似守非守,若有若无,不即不离,勿忘勿助。通过凝神意守,纳气归根,可以加快丹田真气的汇聚” “五行法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肺属金,色白,肝属木,色青,心属火,色红,脾属土,色黄,肾属水,色黑。练功时收心定意,先意想宇宙日月精华化作“甘露”,由头顶向下通透全身。两目内视,意想甘露变成白色气体散于肺中。再意想白色气体变成青水,从外向内浸泡肝脏,滋润透彻。再意想青水进入心脏变成红色气体,再变成红光,照亮周身。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