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节 (第3/4页)
二娃马上有样学样,一边在院里乱蹿一边嚎。 苏婉觉得好笑,索性不吭声笑眯眯的站在旁边围观。 张氏气得两三步上前,逮着大娃拧着他耳朵:“还没开始教训呢,你们嚎什么!” 大娃创作俱佳的表演:“娘,你轻点,疼……轻一点,耳朵要被拽下来了……” 张氏都要气笑了,拧耳朵的手到底放轻了力道,另一只手却捏着棍子往他身上招呼,刚拍一下,宋母从里头出来,咳了两下,先看了在旁边瞧热闹的苏婉一眼,又看向大儿媳:“都闹什么呢?” “您不知道,娘。”张氏放开大娃,叹气,“这俩小子跑荷塘把还没长熟的藕给挖了两节回来,我不教训他们,他们还不知轻重了。” 宋母看向大娃二娃,表情严肃:“确是你们的不对,哪能这么浪费粮食。” 两男孩低头认错,宋母疼孙子,见状便道:“这次就算了,半大的小子,馋东西吃也正常。” 婆母都说算了,张氏也就不说话,拿了两节嫩藕回了厨房,苏婉跟着过去,问道:“大嫂,这藕不但能吃,且正鲜嫩着,怎的娘说大娃二娃是浪费粮食?” “你有所不知。”张氏道,“这两节嫩藕,若在荷塘再养上一两个月,至少要大上一倍,说不定还能再长出一两节出来。” “原来如此。”苏婉挑眉,又问,“如此说来,这荷塘是自家养的?” 张氏点头:“是咱们家和老叔家一起承包的。” 饭后,宋小妹对宋母道:“娘,明儿镇上赶集,我跟三嫂说好一块去。” “正好家里也要添些东西,你明日记得买了回来。”宋母想了想,又道,“叫你爹送你们去吧,如今大伙儿都干完农活,应该有不少人去镇上。” 宋小妹听得也欢喜:“那敢情好,不用自己走路,还能在多逛些时候。” 第二天一早,苏婉被宋小妹喊起来时,早饭已经做好了,苏婉疑惑:“镇上里这儿也不是很远,要这么早出发吗?” “听说爹今天会赶车去镇上,一大早好几个婶子过来说要早点出发,她们还得赶回来干活。” 宋小妹也有好几个月没来镇上了,很是兴奋,她把最好看的衣裳穿上,梳的辫子都跟平常略有些不同,还戴上了苏婉送的耳坠,她平日都舍不得拿出来。 车上有妇人打趣宋小妹:“小妹这对耳坠子怪好看的,青绿青绿的,显白呢!是玉的吧?” 宋小妹摸着耳坠看了苏婉一眼,不好意思道:“我三嫂给的,应该是吧。” “子恒媳妇给的啊?那可错不了!”众人把话题从宋小妹身上转到苏婉身上,问的都是些她不怎么答得上来的问题,比如她娘家有多商铺、多少亩地,她爹是不是认识衙门里的某某,她娘家烧水的丫鬟是不是每个月都能拿半吊银子还不受累。苏婉含糊的答了一两句,妇人们便知她不想说话,于是话题又回到宋小妹身上。 “小妹也长成大姑娘了。” “改明儿叫子恒媳妇给你找个好夫婿,以后就享福了。” 宋小妹被揶揄的不敢抬头,好一会儿才凑到苏婉旁边,嘴角又扬起了,苏婉瞥了她一眼:“赶集就这么高兴?” “我都等了好几个月,上次老叔家的二妹喊我一起来,你不在我都没答应。” “上次赶集是什么时候?” “就你和我哥从娘家回来的那天啊。” “还是我们小妹有义气,到镇上想吃什么,三嫂给你买。” “是三嫂自己想吃吧?我见你早饭都没动两口。”宋小妹凑到苏婉耳边悄悄道。 苏婉斜睨了她一眼:“你不也一样。” 说话间,牛车已到了镇上,这应该是镇口,并没有看到商铺,来往的行人,揭露了镇上的繁荣。 古往今来,但凡靠近城区的乡镇生活,总要比偏远山区好些。但是苏婉不知道,她从县里经过了几次,看着也就比这松林镇好一些,见此繁荣景象,是有些吃惊的。 宋老爹把牛车停下,道:“里面不方便,就到这儿下吧。”又叮嘱了宋小妹几句,便赶着车回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