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8节 (第2/2页)
意从眼睛里跑了出来。 真好玩。 嗯...其实这和人们吃完甜的想吃咸的,吃完咸的又想吃甜的一样,往前阿蝉一边吃麻辣火锅,一边吃酥炸甜甜的金银馒头能吃下二十一个,吃得肚子鼓鼓胀胀地瘫在床上,吃完了还喜欢冲她打嗝儿,一边打嗝儿一边用手在喉咙处比划,“...钏儿,我吃到这儿了,我感觉鸭肠就在我嗓子眼里...” 含钏想起阿蝉,便笑得更真切了。 冯夫人临走前,含钏做了一壶山楂茶叫她带走,山楂健脾养胃,吃多了吃点山楂最好了,没一会儿便不胀气了。 第二日,冯夫人又来了,还是过了晌午时候,还带了两个姐妹来,跟含钏介绍,“...这是我胞姐,这是我嫂嫂。”又转头介绍含钏,“这位便是我同你们说过的那位老板娘。” 冯夫人说得很隐晦。 另两位妇人看含钏的目光里却多了几分尊重。 三人点了杏仁茶和白糖糕,挑了窗棂旁边的座儿,一边笑一边看院落中的柿子树。 第三日,冯夫人的嫂嫂带着另一位面生的jiejie来了,照例介绍道,“这是我出了阁的小姑子。”又转头介绍含钏,“这位便是我同你们说过的那位老板娘。” 那小姑子看含钏的眼神,陡然一变,变得亲热又亲切。 含钏略微有些莫名其妙,到底忍下没问。 上了荷叶糍粑与玫瑰花露糖浆,两个人喝着玫瑰花露糖浆,逗弄养在角落水缸里的小鱼儿。 第四日,冯夫人的嫂嫂的小姑子带着她的外甥女来了。 这个人物关系太复杂了。 含钏听介绍听得一愣一愣的。 自己心里还没捋清楚,便听冯夫人嫂嫂的小姑子转头介绍自己。 含钏下意识地接了话,“我就是您姨母同您说过的那位老板娘。” 冯夫人嫂嫂的小姑子一愣,愣了之后,便咯咯咯地拿帕子捂着嘴笑起来。 含钏跟着笑眯眯地问道,“这是怎么了?您几位夫人究竟是怎么说的呀?每次一说完,新来的夫人望向儿的眼神便不太对了,是儿哪处很滑稽吗?” 冯夫人嫂嫂的小姑子没说话,只把脸藏在丝帕后面笑。 奈何长了一张大宽脸,下颌角都漏在外面。 “说您很有志气也极有风骨!”冯夫人嫂嫂的小姑子的外甥女笑着朗声道,“说您砸了前朝定窑出产的茶盏,立下誓言永不为妾,是个很有勇气、做糕点做吃食也很好吃的小娘子。” 含钏:??? 合着,她现在的江湖名号是“永不为妾”贺大厨? 含钏面上平静地扫视了一圈厅堂,心里却波涛涌汹——这些时日每每过了晌午,便有许多小娘子与夫人奶奶来吃糕点、水饮... 所以现在是,失了郎心,得妾意? 她凭着砸了一个二十两银子的茶盏,得了京城少奶奶们的喜爱? 第九十四章 绿豆糕 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也被成为燕来时,钟嬷嬷起了个大早,挨个儿敲门叫醒了两个小的和含钏,说着,“春灶节!小孩子都得起早床!” 然后抢在含钏前头进了灶屋。 两个小的并含钏,围坐在井边,睡眼惺忪地看远处的长河星空。 早起床,也并不意味着半夜三更就起来捉鬼呀... 钟嬷嬷将葱系于竹竿,伸出灶屋窗外挑着,说着这叫“开聪明”,春社节这样做,家里的小孩子就会变聪明。 挑了一会儿又收回来,在葱下面加了一头蒜,招招手示意含钏过去拿杆子。 含钏宫里头长大的,压根不懂这些个民间习俗,迷迷糊糊接了杆子,认认真真地看着那头蒜在空中风雨飘雨。 钟嬷嬷在旁边抚掌,笑着说吉利话,“以后总算是能算数了!” 所以“蒜”等同于“算”? 这是什么鬼民间习俗? 含钏:... 她本来会识算数好嘛?! 她只是算不对而已! .... 这几日临近春闱,胡同里静悄悄的,有几户人家里或有举子参考,或有学生考秀才,街坊邻里都很自觉,走路说话都轻轻的,含钏也提早了食肆晚上的打烊时辰,有些熟客晚上喝了两倍就乐意大声说话,含钏索性连酒都不卖了。 张三郎很不解,叉着腰问,“凭啥!” 含钏拿了个鸡毛掸子清理酒壶和柜子,翻了个白眼,“胡同里有学生要考试!喝了酒,容易撒酒疯!君子的酒品有时候和人品也不太相称!” 说起人品,含钏想起还有笔账没跟张三郎算,鸡毛掸子一收,也叉着腰,“您知道那裴七大言不惭说要纳我为妾吧!” 那裴老七可是张三郎带来的客人! 虽说不要他出头,但这气还是得撒! 张三郎气势弱了弱,不过片刻又把胸膛挺起来,眉飞色舞地同含钏示意。 含钏抬了抬眉毛,“您眼睛抽筋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