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2节 (第2/3页)
我从抽屉里取出了杜磊的一张照片,杜磊正对着镜头敬着标准的警礼。我微微叹了一口气:“杜磊,你真的平凡吗?” 330案,看似是杜磊悲惨命运的开始,但或许,早在那之前,杜磊就已经预感到他会有这样的遭遇了吧。 我和江军很早就出了门,按照我的推测,刘博士向孤儿院捐赠遗产,很可能是给我提供一条指引。杜磊和孤儿院的关系密切,而刘博士和杜磊的关系也很密切,所以刘博士可能知道杜磊的难言之隐,却又不方便明说,于是让我对那所孤儿院产生了关注。 我和江军决定再去对孤儿院进行一次严密地勘察。斤余池亡。 这一次,我们不仅仅去了郊外的孤儿院,也到了孤儿院在b市的原址。杜磊在去孤儿院的时候,孤儿院还没有搬迁到郊外,那里或许有更多的线索。 我们在郊外的孤儿院并没有发现其他有价值的侦查线索,于是我们又赶到了市内的那条小胡同里。孤儿院已经搬迁多年,但这里还是和几个女人的回忆里一样冷清偏僻。小胡同外有好几间四合院,这里还保留着b市很久以前的民居。 四合院里,孩子欢乐地嬉戏,老人也坐在院里聊天。 穿过小胡同,我们看到了一道破旧的小木门,由于位置偏僻,孤儿院搬迁之后,这里并没有被重新利用起来。江军伸手轻轻地推开了那道门,随后,我们跨过了门槛。门里也是一个院落,院子很大,罗院长在的时候,最多的时候一共有几十个孩子,这么大的地方,倒也够那么多人居住。 我们一间房一间房地勘察了起来。几个女人搬迁的匆忙,孤儿院里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被搬走,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残留在孤儿院里的东西早已经布满了灰尘。我和江军一个抽屉一个抽屉地打开。 里面都是一些小孩认字的课本和一些书籍。 我们把每个房间都勘察了一遍,就在我们以为要毫无收获,准备离开的时候,桌脚的一样东西,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个臂章。我一眼就认了出来,这是b市警校在校生所用的臂章。 我猛然间想了起来,几年前,杜磊的警校制服上少了一个臂章,从而被教官惩罚,整整跑了二十圈cao场。这个臂章,好像就是杜磊的。如果不是特别激烈的摩擦,臂章不太可能会自动掉落,所以那个时候我一直在问杜磊,臂章去哪里了。 但是杜磊都只是很敷衍的回答,现在想来,臂章是杜磊自己撕下来的。出警校不能穿制服,而臂章会出现在这里,自然也是杜磊自己带过来的。再仔细思考,杜磊为什么要带臂章过来,无非就是要送人。 杜磊和罗夕经常接触,所以臂章很有可能是杜磊送给罗夕的。 “杜磊为什么要把臂章送给罗夕?”江军不解道。 我眯起了双眼,这个臂章,在杜磊眼里代表着什么,我再清楚不过。杜磊曾经不止一次地跟我说过:正义和理性。 第389章 那三年(2) 我手里捏着臂章,慢慢地走出了孤儿院。经过胡同外的四合院时,江军看着里面坐着的老人,建议我进去打听一下。孤儿院离他们这么近,他们知道什么也是有可能的。于是。我们又踏进了四合院里。 老人们都很热情,见我们是来询问的,大家都慢慢悠悠地走了过来。院子里,孩子嬉戏的声音回荡着,这给这古老的民居增添了几分青春的氛围。 说起当年的孤儿院,几个老人的记忆还很清楚。他们一直在夸罗院长这个人,他们说,罗院长实在太善良了。罗院长办孤儿院,把自己所有的钱都贡献了出来,几个老人串门的时候,看到孩子在吃饭,但是罗院长却什么都没吃。 那个时候,罗院长的年纪也已经非常大了。询问之下,大家才知道。孤儿院的资金遇到了困难,罗院长怕孩子吃不饱。所以她自己才不肯吃饭。后来,罗院长的善心感动了很多人,大伙筹钱,并联系了社会上的很多公益人士,孤儿院这才得以正常存续。 罗院长除了照顾孩子,还特别照顾街坊邻居,孤儿院的经济状况好了之后,罗院长把多出的钱拿出了一部分,照顾这一带经济条件特别艰难的老人。所以在这一带,罗院长可谓是家喻户晓。 尽管罗院长已经死去多年,但是受过罗院长恩惠的人还对罗院长念念不忘,他们每一年都会去罗院长的墓前祭拜。但是,孤儿院最早是从外省哪个地方搬迁来的,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问。 “你们记得有一个叫罗夕的孩子吗?”我问道。 几个老人面面相觑,看他们样子。恐怕是不记得了,毕竟孤儿院里的孩子不少,这些老人也只是偶而串门而已,时间过去这么久,他们又怎么可能记得。就在我们要放弃的时候,一个老人突然问了一句:“是那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吗?” 我的心里一喜,罗夕的确是孤儿院里最自闭的一个,据那几个女人说,罗院长和她们想了很多办法想让罗夕变得开朗,但是最终都没能成功。正是因为自闭。所以前来领养孩子的人都没有考虑过罗夕。 江军马上点头:“是,老人家,您记得吗?” 那个老人家已经忘记那个孩子叫什么了,但是根据他模糊的描述,那个孩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