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78章 这首歌可不好学 (第1/3页)
在临近封麦的时候,又一次因为一首新歌热度起来,其实对于费玉青来说是有点纠结的体验:本来已经打算推出乐坛,结果《千里之外》之后,接踵而至的就是各种新邀约。 他以前的歌曲,也再次被翻出来: 包括之前已经火过好几次的《一剪梅》。 这事要放在别的歌手身上直接乐开花,然后借机再度翻红一波。 但对于费玉青来说... 他已经红过好几波了,圈子里沉浮多年,不说司空见惯,起码不会就因此改变自己的决定。 只是费玉青自己也有点感慨,不是说别的,是这个时机真的漫奇妙的。在临近封麦之前,能给大家留下这次挺不错的合作,也是好事一件。 “这次合作告诉我们,音乐真的可以跨时代的。” 当晚某乎上的评论,把这首歌抬得很高:“两个人的跨时代组合,不仅跨越了两人自身的年龄差,更是带我们跨回了更早的上海。” “所以本身听到叶青的演绎,觉得这次的中国风也很有味道,而小哥的加入,让人感觉如清风拂面,着实惊喜。” 这样的风格,就已经超越了普通合作的: 1 1=2。 事实上,很多人合作能达到一加一等于二就已经很了不气了,往往是合作起来,唱腔、理解、情绪什么的会出现多多少少的碰撞,这些碰撞不一定都是好的... 更多的时候,两个音乐人是有不同的理解。 强行合作,会碰出裂痕。 所以两人得不多不少,才能擦肩而过,火花四溅,然后成品能达到1.5以上就不错了:这就是正常范围内的合作,两个歌手强强联合,制造出超跃他们各自作品质量的歌曲。 但要1 1>2呢? 那就是除了让两人各自都得以完美发挥之外,各种事情都把握刚好,才能大放异彩。 “所以《千里之外》可以说是现在少之又少,处理得恰到好处的一首歌。无论是两人各自对歌曲的理解掌控,还是情绪上的起承转合,亦或是曲风上的配合,都恰到好处,完全是为两人度身定做的。” 末了,这位认证是相关从业者的答者还感慨一句:“幸好是在小哥封麦前带来了这首歌,不然的话,实在是想不出谁更合适。” 对此,众人纷纷点赞支持。 然后评论里就有人回:“当然了,你看这个歌词,其实就是给小哥量身定做...” 于是叽里呱啦,又是一阵分析。 热度很高。 因为这首歌播出的第二天,还是假期,所以网上流行起来的速度很快——结果,第二天,就又有好几位年轻歌手,在这时候宣布将和一些音乐界的前辈来合作怀旧歌曲。 没错,这次又有人跟在后面了。 但对于那种一周不到,就跟着这阵风发歌的... 就纯属跟风蹭热度了。 ... 9月15日,魔都。 马函琢磨着手里的歌,整个人陷入了沉思。 自从今年年初的时候他决定也按照叶青公布的信息,开始做中国风。凭借自身积累,加上一些思考,他学着有模有样地修改,竟然短时间内也出了一首还蛮有热度的歌曲。 这年头,新人歌手能有一首歌红? 一堆公司扑上来。 所以他选了个合适的,然后这人混久了,很会来事的:“其实我最喜欢的歌手就是叶青了,我一直以他为榜样,这次也是对这样的音乐感兴趣,所以才做的,毕竟我是他的超级粉丝嘛!” 好吧,这事不少见 很多上升期的新人,都会说是叶青粉丝。 一来拉好感,叶青的流量和路人盘都不差。 二来,叶青的歌嘛,谁都听过。 而且谁都会唱几首,装叶青的粉丝不仅不容易被戳穿,不怕被问起“那你喜欢xx的什么歌”时,说不出来几句话而尴尬。 就连到时候有些像的地方,大家也理解: “叶青的粉丝嘛!” 只要不过分,也就不算“模仿”,马函自己都说是“致敬”,打打擦边球。 而音乐与类的纠纷... 很不好搞的。 于是一切都好起来了,各种商演,收入,还有扑上来的妹子,再也不是抱着吉他在酒吧唱歌的小歌手了。 接下来的故事,就简单了。 叶青出一首,他也跟风学着来一下子,然后叶青年初《菊花台》 《东风破》让他有的套公式,赚了点热度;然后又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