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8页 (第2/2页)
为储位计,乃国之根本,陛下不可不查。” 朱祐樘含笑道,“卿言之有理,然而朕春秋正盛,自以为此事也不必立即进行。诸卿以为然否?” 这一句话道尽了他的态度:虚心认错,死不悔改。 第105章 有妊 朝臣们之所以会在这个时候旧事重提,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父母丧,服孝二十七个月,到弘治三年三月,朱祐樘也就除服了。大臣们很清楚,既然朱祐樘的态度是并不想纳新人,之前孝期就是最好的借口。 毕竟身为臣子,如果孝期内一味逼迫皇帝纳妃,感觉就好像逼着皇帝不孝一般。 俗语说,百善孝为先,这个借口如果抬出来,谁也不能够反驳。 所以他们在知道了朱祐樘的意思之后,便没有再提过这件事。反正提不提,结果也都是一样的。 不过如今,这个现成的理由,却是过期了。 所以朱祐樘索性搬出了另一个——他还年轻。还不到二十岁,可以说是年轻得过分了,就算皇帝的寿命都不长,但至少还有二三十年好活,这个事情,的确是还不急。 “陛下,此言不妥。”吏部一位名叫丁巘的官员站出来道,“正因陛下春秋鼎盛,于此之时,孕育皇嗣,方为我朝之福。” 他虽然没有说出具体的理由,但是大家都知道,随着人的年纪越来越大,精力不济,则诞育出来的子嗣,也往往身体不强,难以存活。 更何况,如果真的等到年纪大了才诞育皇子,到时候万一有个什么意外,而皇子还未长成,遂成主少国疑之势,也往往为人君所不取。 这也正是为什么皇帝过了三十岁之后,往往大臣便会极言上谏,催促皇帝广纳嫔妃诞育皇嗣,而皇帝自己也会开始着急的缘故。 虽然全天下都对皇帝口称万岁,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皇帝是不可能活到一万岁的。 皇家的寿命相较于普通人来说,则更短。很多皇帝都是三四十岁,便英年早逝。譬如先帝宪宗,享年便只得四十一岁。 假设朱祐樘跟他一样,那么他三十岁才有儿子,等他四十一岁的时候,孩子才刚刚十一岁,哪有能力承担起整个国家呢? 所以说为了江山社稷稳定传承,皇帝们都将生孩子这件事看得非常重,而且也非常积极。 相较之下,朱祐樘迟迟不愿意纳妃,这一点反而令人疑惑。 不过大明朝的皇帝都十分任性,也并不只是朱祐樘一人。 大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后妃皆只能从小户之家选入,一代一代小家碧玉的女子在这紫禁城中经营,渐渐造成了大明朝的皇室并不像贵族之家,反而颇类平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