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5节 (第1/3页)
所以…… “你可以开始考虑想当哪地的亭侯了。” “啊?” 第78章 古代七十八点都不友好: 枣哥同意走了,却不是一切迎刃而解的开端,反而是麻烦的开始。 因为全国那么大,二十一个洲(省),一百七十三个郡国(市),数不清的县(乡),枣哥偏偏选了两个历史上最容易发生战事的郡,哭着喊着要去那里当太守(基本等于市长)。 去哪里当官,对于卫家来说,其实都不是难点,只要枣哥想去,他们就能cao作;但问题是,他们不太想让卫璪去卫璪选的那两个地方。 “并州的西河郡,离五胡乱华里的汉赵政权起兵的西河国,近到了仿佛不分别你我;益州蜀郡,离成汉政权起兵的成都只需要跨条线。”拓跋六修在【幻境】中给卫玠变出了一张比较直观的西晋末年战事图,将枣哥想要去的两个郡用红圈重点标了出来,“你能替我采访一下他是怎么想的吗?我真的挺好奇他的幸运值的。” 卫玠全程黑着脸。如果他知道,他就也不会这么愁了。如果不是确信蠢蠢的枣哥没有那么强的演技,卫玠都要怀疑枣哥是不是也有什么他们全家都没发现的金手指,所以才一心想去这两个郡去实现英雄梦了。 “你祖父没有替他规划一下?” “这是祖父的考验,想看看枣哥选择就职地点的眼光。如果枣哥选的还不差,并且他本人真的很想去领略一下那个地方的风光,那就满足了他,作为把他外调的补偿。” 卫玠以前看过很多小说,里面主角外放,总有一个理论,越穷的县越容易出成绩。 但……其实这是很,呃,怎么说好呢,很脑洞大开但毫无卵用的想法。 西晋延续的是汉朝的官吏考核制度,是“上计” “监察” “选举考课二合一”,这三者合一的“仕进制度”。 全部说就太复杂了,只拿其中的“上计”制度来举例好了。 “上计”其实就是各地的税收情况。始自春秋战国,cao作方式大致是这样的:各地县令将该县的户口、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送到郡国;郡守(太守)进行汇编后,将赋税收入的预算一式两份,其中木券副本送入中央审核;审核通过,木券一分为二,皇帝持有右券,臣下持有左券;到了年底,等真正收到的税银送入中央,两者一对,官吏一年成绩的优劣也就出来了。 再加上正身、勤民、扶孤、修人等民意口碑,三年任期小满,六年为秩满,由总和来决定官职的升降。 简单明了。 看上去再公正公平不过。 但实则隐患满满,好比年初送上的预收,这其实并不是郡守真正能决定的数字,而是由上面根据一年国家的支出而给各地摊派下来的数字。能完成自然好,完不成也要努力完成。虽然朝廷会根据不同地方的情况,适度斟酌一下要求的数字,可一旦扯上“适度”这种根据人的主观臆断来决定的东西,就准没有好事。 这么说吧。 一个富裕的郡,能承受的税收极限(算上各种压迫盘剥啊什么的)是100,朝廷一开始要50,后来要打仗了,增加到75,无论如何,郡守都能满足,甚至对百姓心狠一点,就能超额完成。 而一个穷的郡,能承受的极限只有50,朝廷一开始要40,后来要打仗了,增加到55。 说起来好像还是朝廷对穷郡的照顾,你看,富郡那边我们增加了25,你们这边我们只增加15。可那25对于富郡来说不过是洒洒水的小事情,这15却能逼得穷郡的太守上吊自杀,真的是拿不出一点余粮。 穿越者金手指开的再大,也不可能今年改良土壤,明年就能收入翻番吧?怎么着也要个过程,那在不翻番的这些年里,待在穷县的穿越者的业绩怎么办?等穿越者好不容易搞好了,穿越者的任期却满了,平调到另外一个郡从头开始,而他之前种树结的果子,却正好被他的继任者摘走了。 事实上,这种不考虑发展眼光、只看当下的官员业绩考核问题,在现代也是充满了隐患的。 多少地方的官员,都是只考虑的是他任期内的业绩的,为了求快这里拆一下,那里拆一下,最后他业绩满了,拍拍屁股走人,却根本不考虑他走了之后有没有可能留下烂摊子,毕竟那已经影响的不是他了。而再自私一点的,甚至有可能明明手头有好项目,一看在自己的任期内完成不了,就搁浅了,因为不想白白便宜继任者。 这已经算是比较浅薄的,适合卫玠现阶段了解的了。更多的官场厚黑,拓跋六修都没忍心讲给他。只是在让他心里大致有个谱之后,就点到即止了。 选择穷郡不现实,但选择富郡其实也不一定好,因为未必能斗的过地方上错综复杂的门阀豪强。 所以当年卫家大伯卫密外调时,就直接被卫老爷子送回了卫氏的老家河东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