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91节 (第1/2页)
“幼度和子敬也知道?”桓容看向谢玄和王献之。 两人互相看看,开口道:“回陛下,臣知晓是徐州商队,实不知其为敬德的兄弟。” 此言并不奇怪。 一来,石劭常年在地方为官,很少在建康露面,仅在元月朝贺时匆匆一面,彼此算不熟悉,更称不上有什么交情。 二来,石劭和石勉不同母,石劭长相清俊儒雅,极似其父。石勉因为有氐族血统,五官较为深邃。随着年纪渐长,两人间的差距更大,不晓得内情,很少有人会以为两人是兄弟。 桓容登基后,石劭由舍人选官出仕,一路由县令、太守升任徐州刺使。 他治下的地界,是当年邺城被破,慕容鲜卑被逐出中原,幽州出兵抢回来的两个县。 论地盘大小,还比不上汉中一郡,偏偏朝廷于此设州,借地利建造码头,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道路。 随着石劭的经营,徐州成为海贸的中转站,各地商人频繁往来,汉胡共居,新城建成,仿效盱眙立坊市,不少北地百姓入城内市货,年长日久,竟也开始买房置业。 现如今,徐州的人口达到三千,超过部分郡城水平。 州内百姓多以商贸为业,另有一些不善经营的青壮在码头做事,早起晚归,等着商船靠岸。 虽然苦些累些,所得的工钱却十分丰厚,养活一家老小富富有余。若是父子兄弟合力,数年下来,能存下一笔不菲的积蓄。 借此便利,石勉扮作商人行走南北。 起初有些困难,随着局面打开,生意越做越大,名声传出,临近的边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更有部分行商和胡商主动来投,希望能得庇护,随商队一同往来南北。 “现如今,石郎君的商队可于并州和青州畅行无阻。” 贾秉说话时,在场之人都是凝神静听。 谢安谢玄等人怎么想,桓容暂时不晓得,但他脑子里确确实实生出一个念头:如果说贾科是以长安为出发点,由“中央”走向“地方”,石勉则是反其道而行,由“地方”包围“中央”。 古人自然不晓得后世的理论,但中心思想却是十分相似。 “陛下,陛下?” 贾秉讲完,桓容迟迟没有动静,连唤几声都没有太大的反应。 几人互相看看,默契的无语望天。 不用说,官家又走神了。 其他文武未必晓得,在场之人都是天子近臣,对官家动不动就走神的毛病,无不是心知肚明。 太极殿外,桓伟和桓玄正身立定,叫起行礼的平蚝,表示要见桓容。 “豹奴和阿全阿生之前来建康几次,都没见过海船。正巧四兄没出海,我和阿弟禀报过阿母,今日获准出宫,正好带他们去看看。” “阿母已经点头,我问过阿兄,就带他们去青溪里。” 桓伟和桓玄说得清楚,平蚝请几位小郎君稍等,转身入殿禀报。 桓容刚刚回神,就听宦者上禀,桓伟和桓胤几个来了。 “六殿下和七殿下言,已得太后殿下许可,带几位郎君同往青溪里。” 如果是桓容自己,势必要将几人召入殿,当面仔细叮嘱一番。遇上事情不忙,更会同几个小少年一起出宫。 而今议事到一半,又有谢安郗超等重臣在,实不好召人进殿。 斟酌片刻,桓容打定主意,正欲令宦者传话,不想被谢安打断。 谢司徒面带笑容,当场表示,几位小郎君来见陛下,怎可不入殿。 郗超表示赞同。 桓容在族中选嗣之意,旁人未必知道,郗超实能猜出几分。既然要观察和培养继承人,凡事都不能疏忽,理当为未来的皇太子树立行事标杆。 贾秉抚须轻笑,没有出声。 王献之和谢玄互看一眼,目光齐齐转向谢安。 日前有传言,谢司徒极喜爱骠骑大将军之孙,元日宴上,甚至不顾骠骑大将军的不满,直接将桓稚玉“抢”到身边。 两人本以为传言有夸大的迹象。以谢安的为人,应该不会故意抢别人家的孙子。 如今来看,实是空xue来风未必无因。 想到桓豁黑如锅底的脸,再想想桓冲意味深长的话,谢玄顿感脊背生寒,压力山大。 他之前就觉得奇怪,许久不见,桓太尉怎么会突然关心起他的儿女问题,原来根由在这里! 第三百一十七章 大战序幕 见过桓容,桓伟桓玄和桓胤等获准出宫。 知晓太后许几人留宿宫外, 桓容很是不放心, 特地令平蚝随行, 并令殿前卫护送,务必照顾周全。 几人兴冲冲出了台城, 一路赶到青溪里,都是满怀期待。偏偏事情不巧,桓祎出门在外, 不在家中。 “事不凑巧, 我已让人去找你阿兄回来, 需得等些时间。” 隔着屏风,周氏正身坐定, 声音柔和, 莫名让人觉得亲近。 桓伟几人上前见礼, 口称“阿嫂”和“叔母。 桓敬走出屏风, 无需婢仆帮扶,有模有样的向桓伟和桓玄见礼, 口称“叔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