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5节 (第1/3页)
圣上一颗心霎时间便软了,情难自持,凑过去在她唇上一吻,温香软玉在怀,难得的令他心生慵懒,将她搂的更紧些,重又合眼睡下。 这日傍晚,二人用过晚膳,锦书往后殿沐浴,陈嬷嬷低声向圣上道:“……今早,娘娘向老奴要了避子汤。” 圣上眉头微动,顿了一顿,方才道:“她既要,你给便是,好容易才低头,朕也不忍将她逼得太紧。” “至于子嗣,”他微微沉吟:“来日方长。” “嗳,”陈嬷嬷低头道:“老奴明白了。” 既然有了这一夜,接下来的事情,便顺理成章起来,一连两月,柳贵妃真正圣眷正浓,专房之宠,连跟随圣上多年的老人,都不觉侧目。 如此到了五月底。 这日晨间,圣上早早起身上朝,锦书睡不着,便起身更衣,照例等陈嬷嬷送汤药过来,然而一直到她梳妆结束,也没有动静。 “圣上这样宠爱娘娘,他日娘娘有孕,莫说是皇子,便是公主,想必也爱的厉害。” 似乎没瞧见锦书微冷的目光,陈嬷嬷继续道:“娘娘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陈嬷嬷一个宫人,绝不敢擅自言及子嗣,多半是圣上暗示,故而有此一言。 锦书心底一阵泛冷,哂笑起来。 过了五月,天气一日日的热了,长安地域偏北,愈发叫人难熬。 锦书身体本是强健,只是这大半年来病痛缠身,不免体弱。 圣上虽吩咐人仔细照料,好生调理,却也依旧娇弱,日头一晒,便觉难熬,整日留在偏殿里,人也恹恹。 这日午间,她将将睡醒,不等喝一盏玫瑰饮,便听到心腹宫人传信,惊得险些将手中杯盏摔掉。 楚王承安偕同江南士绅叛逆起事,聚集十余万乡民,占据县衙州府后,竟调转过头,浩浩荡荡往长安来! 第126章 前世(十三) “你从哪儿听到这消息?”锦书勉强叫自己定了心神:“可靠得住吗?” “从前殿内侍那儿听到的, ”那宫人低声道:“再过几日, 想必就会传遍长安。” 显然并非作假。 锦书心烦意乱,却不好表露出来,细问几句,吩咐打赏那宫人,便如同往日那般进了内室, 坐在窗边椅上出神。 江南富庶, 少动刀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此次起事, 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她细细问了那宫人,知晓乡民起事皆因州府长官为了年终绩效, 于百姓施以苛捐杂税, 惹得怨声载道,终于酿成大祸。 这种怨愤起的快, 散的也快,只要朝廷表态安抚, 惩处首恶,没多久便会退却消散, 更不必说大周休养生息多年, 兵强马壮,远非十万乡民所能比拟。 这样简单的道理,锦书自己都能看的明白, 承安更不该糊涂才是。 他生性沉稳,即使出了她这档子事,这么久过去,也绝不会做出这等不智之事。 要么是其中有误会,要么…… 是有人刻意陷害。 只是,无论真实情况是哪一种,都不是锦书能插嘴的。 圣上本就不喜这个儿子,加之她与承安本就有一层渊源,二者交叠,她若是出言说什么,只会火上浇油,害他更深,却无益处。 如此一想,锦书也就收了担忧心思,如同往常一般,不显半分异态。 事实上,直到这会儿,御书房里对于楚王之事,也没个准话。 “楚王留居江南,此次出事,必然有责任,然而,”一个上了年纪的臣子道:“究竟是他伙同叛逆,还是失陷城中,被逆党借名行事,却是未知,确切消息传来之前,不好贸然定论,若是被叛军流言所挟持,反倒害了楚王,岂非叫人耻笑?” “周大人所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