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5节 (第2/4页)
本“耕地指导手册”就此确定内容。 又忙活了两日,十位胜利者各自拥有了一本县令大人手抄版“手册”,第一名拉了头耕牛以及一套新衣裳一个手镯镯子或簪子回去。 第二名第三名各一头驴子衣裳镯子或簪子。 第四第五第六则是耙犁锄头镰刀等物外加一套衣裳。 第七到第十是簸箕箩筐扁担草鞋之类的,同样各有一套衣裳。 虽然后面排名的人看着耕牛驴子眼热,可大家同吃同住交流种地经验这么大半个月,也知道自己稍逊于人,自是下定决心下回一定要超过对方。 这些人各自拿着奖励回了自己的村子,回到村里自是被乡亲们簇拥欢迎,调侃玩笑自是一番热闹。 等县衙终于清闲下来了,向南又将整理成册的耕地指导手册衙役们上门交给乡长,让他们每个村都发一本,力求让大家都好好学习一番。 这一本册子里,有人发现堆积在水里的淤泥翻上来埋进泥巴里能让当年的庄稼涨势更好,向南引导对方思索淤泥到底包含了什么东西。 于是一再引导思索,成就了“发酵绿化肥”,这也算是大业朝第一份经过简单加工而成的“农业肥”了。 另外有人因为这个联想到了盖了一个冬天的茅坑肥,除了有股刺鼻让人晕眩的“毒气”,经过长时间渥烂也就是“发酵”过后的人畜肥更让庄稼“吃得快”长得好。 于是“发酵”这一方式将被推广,广泛运用到肥的加工,被大家称之为“渥肥”。 第二个成果就是种植间距。 有一个人,当年他留的种子因为意外坏了一大半,临时又借不到种子,家里又没钱买,没办法,这人只能忍痛含泪将种子种得更稀疏,结果没想到当年居然涨势很好。 第二年这人种子留够了,结果种出来的庄稼却再没有前一年那么好了,所以他怀疑庄稼种稀疏一点能让每一株庄稼占的泥土更多吃到的“肥”也就更多。 不过因为家人反对,这人也没那本钱去再用自己家里的地实验一番证明这个想法对不对。 说到间距问题向南自然精神一震,然后满脸赞同的说起了自己当年种地的经历。 于是大家也知道了原来他们的县令大人也曾经下田上山插秧种地过,顿时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不少。 既然这种事有两个人都提出来了,其中一个还是县令大人,那么最后经过大家的讨论分析,将这一点也推到了册子上,准备明年小范围的试行。 今年荞麦春小麦苞米高粱大豆这些都已经在春天种下去了,这会儿都是在除草追肥,用种菜试也看不出什么有效结论。 不过大家都觉得这个间距肯定是真的,想想看一群人站在一堆吃同样多的东西,一个人站在那里吃同样多的东西,那肯定是一个人长得更好更壮。 人都是这样,庄稼能不一样?而且以前他们不间断的给庄稼地里除草不就是因为害怕杂草抢了庄稼的肥么? 以前他们怎么就没想到这个问题呢?! 第三个成果便是不能随便再去山上砍树开荒地了。 植物根系有利于抓紧泥土聚集水分,这个道理大家随便去野外拔一棵草就能发现的事,没有啥争议。 一番讨论下来,真的很多点子都是平时稍稍注意看注意想就能发现的,可偏偏以前他们都没想到,这回跟大家一起一交流,这才有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之感。 七月末,搞得轰轰烈烈的耕作技术交流大会就这么结束了,小册子也被分发了下去,然后向南又要忙起岁试的事儿了。 岁试的时间不是固定死的,每个不同地区也都会有相应的调整,向南今年一来就因为要安排耕夫们的问题将院试推到了八月,于是城门口的意见箱里就多了几封不满向南身为大人居然为了一介农夫之事耽误了他们读书人的大事。 向南对此没啥好说的,像这样连自己家乡关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