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节 (第2/9页)
措辞被空格分为三段:第一段的“故鄣”,是朱然籍贯所在的县名,后面是姓名“朱然”和敬语“再拜”;第二段是固定的问候语“问起居”,即问候对方生活起居。再拜,意思是向您致敬两次;问起居,意思是问候您身体安好。第三段标明自己“字义封”,是方便让对方称呼自己。因为按照当时的社交礼仪,称呼自己要称名,比如朱然要自称“然”,以表示谦虚;称呼对方则要称字,比如称朱然要叫“义封”,以表示尊敬。总结起来,措辞包括籍贯、姓氏、名字、敬语和问候语共计五项,其中的籍贯一项,可以根据对方对自己的熟悉程度而增减变化,其余四项则必须具备,所以十四枚的措辞大同而小异。 体形壮实的这一种,叫做“谒”或“版谒”,共出土三枚。也用本色木料制成,长度也是一尺,但是宽度和厚度都超过了名刺。正面顶端中央书写“谒”字,然后在右侧边缘,用小一点的字体,直行书写同样字体的礼节性措辞。图2这一枚是:假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杨朱然再拜。 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朱然临终前,担任的职务正是右军师、左大司马,被封为当阳侯,与此处的措辞完全吻合。开头的“假”字,出土时完全腐蚀缺损,但是《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传》记载,孙权曾经“假然节”,即给予朱然一柄节旄。所谓“假节”,是当时军事上一种专门名号。“假”的意思是给予,“节”是用竹竿与牦牛尾做成,作为君主所赐威权的凭证。享有这一名号者,有权诛杀违反军法的普通将士。据《三国志》记载,陆逊、陆抗父子,都曾拥有“假节”的名号。比照陆氏父子,这版谒上缺损的第一个字,可以肯定是“假”字。 图2 版谒模型图 大体说来,名刺应当用于一般性的社交场合,而版谒则用在比较正式的官方场合。 不要看这些名片的老祖宗原生态十足,文化价值却很高,堪称朱然家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因为有了它们,有关专家才能够将墓主确凿无误地锁定为朱然;因为有了它们,我们也才能够穿越时空,直接感知一千七百年前三国历史文化的动人风韵。在当时,与名刺、版谒相关的有趣故事很多。比如《三国志》卷十《荀彧传》裴松之注引《祢衡传》记载,那位恃才傲物的老愤青祢衡,漫游到东汉朝廷所在的许县,自己书写了一枚名刺,揣在怀里想去访问社会名流。谁知走了一圈,他一个都看不上眼,最后名刺上的字迹都褪了色看不清了,也没能递送出去:“衡尝书一刺怀之,字漫灭无所适。”还有《三国志》卷九《夏侯渊传》裴松之注引《世语》记载,夏侯渊七岁的儿子夏侯荣,记忆力相当惊人,曹丕曾经在一次大会上,让他先看一遍在座上百位宾客的奏刺,然后逐一测试,他能够将每个人的姓氏、名字、籍贯全部准确无误地说出来:“宾客百余人,人一奏刺;悉书其乡邑、名氏,世所谓爵里刺也。客示之,一寓目,使之遍谈,不谬一人。”还有《三国志》卷十一《邴原传》裴松之注引《邴原别传》记载,曹cao北伐塞外乌丸之后凯旋途中,门口送进一块社会名流的版谒,此人叫做邴原,曹cao见了大喜,抓起鞋子一边穿一边跑出去迎接:“邴原先至,门下通谒。太祖大惊喜,揽履而起。”还有《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记载,刘备第一次当官当了一个分管全县治安的县尉。不料没有当几天,就碰上精简机构,上级郡政府的督邮老爷来到县里,准备通知刘备下岗。刘备去向督邮大人求情,门口拒绝把他的版谒递送进去通报:“先主求谒,不通。”刘备大怒,暴打督邮一顿之后弃官而去。 这些故事非常有趣,但是名刺、版谒的实物,却长期无缘看到,实在遗憾之至。现今终于可以一饱眼福了,要知道在三国的风云人物当中,名刺和版谒同时出土从而呈现在人间者,迄今还只有朱然朱大帅这独一份,实在是极其珍贵! 这些名片的老祖宗,看起来有点土,但是蕴含的文化格调却很高,在措辞上充分展现出咱们古人的高尚风范。什么风范?也就是礼仪之邦的风范。现今流行的名片,特征是突出自己:姓名用大字,放在正中,所有头衔,这个总,那个董,这个局长,那个主任,全部罗列,不把对方雷倒不算完。但是你看人家朱然朱大帅的名片,格调完全不同。他的名片,特征是尊重对方。用在一般场合的名刺,自己的官衔、爵位一律不写,只有姓名和表字,而且“字义封”三个字还特别写得小一点,那是非常之低调。为何这三个字写得小?前面说了,古人在社交场合中,对自己要称名,以示谦卑;对别人却要称字,以示尊重。写出自己的字,是为了便于别人显示礼貌;但是写小一点,则是预先表示对别人的感谢,意思是您对我的尊敬,实在不敢当,实在承受不起。但是对于对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