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门嫡女如珠似宝_第21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6节 (第2/4页)

年冬天农闲那一点时间教大家认字的话,不需要去建什么屋子。据我所知,一般大一点的村子里都会有祠堂之类可以容纳全村人聚集在一起的地方。咱们到时候只要安排人在那里教大家一起认字不就成了。这样一来还省下了不少不必要的开支。假使这件事做不成,咱们也不会损失什么。”

    做这件事,王姒宝也没有什么把握。因此,不得不考虑其后带来的风险。

    “我刚刚也说了,咱们建这个学堂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人成才,考科举,只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识字、认字。当然,这些人当中如果有好的苗子的话,咱们家也不妨出资去供他们到咱们家建的大书院中念书。但对于那些没天分的人,咱们也不要抱太高的期望,觉得一教他们就必须会。这个咱们派去的人一定要有这个认知才行。对他们咱们不妨多教几次,教的进程可适当的放慢。还有就是如果那些人一次学不会,就让他们学两次,两次学不会,就让他们学三次。这样的普及教学咱们每年都要搞。并且要一直延续下去才行。”

    说白了,王姒宝就想搞个文化下乡的工程。至于说其中会用到的书本、纸笔,王姒宝打算给表现好的人以奖励的形式下发。不一定要所有的人都会写,只要能认识就好。

    另外,有很多的孩子就是因为从来没有学习的机会,所以错过了念书的最佳年龄,从而一辈子碌碌无为。没准通过这样的方式,还真的能发现很多有学习天分的孩子。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王姒宝不介意掏钱,供这样的孩子读书。

    “这个建议也相当不错。想来宝妹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见王姒宝点头,王子义继续说道:“但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不过既然你和溪哥儿有自己的封地,不管将来你们去不去封地,咱们都可以拿那里来作为试点。”

    做什么事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以选择小范围进行尝试。这个概念是王姒宝给自家人一点一点灌输的思想。现在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王子义说完,看了看王裕洵。

    王裕洵点点头道:“这个建议确实不错。我相信,不管是谁带的这个头,将来都会有得到全天下老百姓认可的那一天。这也算是为了林溪父子和咱们一家收买人心吧。”

    呃?这话好像比自己说的还要直白啊!想的也长远。

    ☆、第二百九十五章商议(三)

    “还有吗?”王裕洵开口询问道。

    “呃?差不多了吧。”王姒宝想了想,突然想到差一点把正事给忘了。于是赶忙道:“我其实这两天想的最多的反而是三哥你这块儿势在必行的吏治改革。”

    王裕洵点头道:“嗯。就像当年我参加会试考试时出的那道会试题。我和爹爹在来的路上讨论的最多的也是吏治改革。”

    “那你和爹爹是如何想的?不要光指着我说。我在这方面的眼界必定没有你们那么宽。”王姒宝知道自己属于纸上谈兵的选手。她的很多想法大多来源于现代发达的资讯,还有就是小说和电视。

    但关于改革在她的历史认知里,只要关于什么变法的好像发起者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但是一提到历史进步好像又和这些变法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在王姒宝的印象中,第一个变法应该是商鞅变法,后来还有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变法。

    这三个人当中商鞅被五马分尸了,王安石辞官隐退,张居正还能好些,最起码其在位期间受到的待遇比较好,但是在其死后,差一点被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

    这其中尤其以王安石变法最出名。张居正的变法最为成功。

    说到王安石的变法主要是因为国家土地兼并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富豪隐瞒土地导致国库税收锐减、财政赤字。另外,外面还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威胁。

    为了富国强兵,王安石和当时的宋神宗一拍即合,随即开始了变法。他提出了像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等等有利于老百姓的政策。但是他却因为触动了地主土豪与官僚集团的利益,最后导致变法失败。

    而究其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吏治问题。他有好的政策,但是下面的人不给力,个个拖后腿,把好好的政策硬是弄成了给自己敛财的工具。

    其实现在韶国处的形势也十分不乐观。韶国地处北方,农民耕种的时间比雍国要短。韶国地广人稀,荒山、荒地比较多。好一些的土地也都集中在不用税收的权贵手中。外面同样有来自定国的威胁和蛮疆的不定期sao扰。现在又处在人才凋零、青黄不接、政权交替的时候。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估计自家公爹也是看好自家三哥年轻,有冲劲的特点,才会亲自选了他当丞相。而自家三哥将来要想成为一代名相,让韶国在他手中发扬光大,首先就是借此机会实施吏治改革。

    尤其是目前一切形势对他还十分的不利,他手下连一个能够支配的人都没有,那么,即使有自家公爹一个人的支持也没用。

    而张居正相比较而言实施改革成功的基础恰恰就是吏治整顿的很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