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8节 (第2/3页)
子,等他弯腰,附耳道:“四叔,二哥考中贡士了。” 傅四老爷呆了一呆,接着,眼底闪过一抹狂喜,整个人激动得直发颤。 傅云英忙道:“四叔,这事先不要声张,等朝廷的喜报送到傅家再说。” 傅四老爷唔唔点头如捣蒜,因为高兴,忍不住淌下两行清泪。 …… 傅四老爷当晚就走了,他打点好铺子里的事,带着平日最倚重的几个伙计走陆路北上。 他带了满满五大箱子的《制艺手册》,“我家英姐编的书,我得多带几本,到时候我一路走一路送。” 傅云英哭笑不得。 傅四老爷不顾她阻拦,看着下人把箱子抬到骡车上去,道:“你不晓得,现在县里的私塾和族学都用这本书教家里的后生写文章,人人都羡慕我,说我们家祖坟风水好,子弟一个比一个有出息。” 他给傅云英使了个眼色,小声说:“等他们晓得你二哥考中贡士,咱们家得把祖坟修一修,最好建墙围起来,县里人准得打祖坟那片山的主意!” …… 桃花落尽的时候,天气一日比一日热起来。 这天早上落了场急雨,雨后满地残红,泥水漫到甬道上,待云销雨霁,庭间一片泥泞。 学长李顺找到在藏经阁前张贴新书通知的傅云英,“傅云,山长要你去正堂。” “正堂?” 正堂平时都是关着的,只有遇上重大事情才开启。 傅云英先回东斋换了身衣裳,匆匆赶到正堂。 正堂却没开,只开了第一重院门,姜伯春站在大牌匾下,遥遥朝她微笑。 仿佛预感到什么,她突然紧张起来,心跳如鼓,一步一步走到台阶下。 “傅云。”姜伯春微笑着道,“不久前我和众位教授约定,如果你次次考试都能拔得头筹,就把去国子监的名额给你……” 傅云英心跳加快了一瞬,没说话。 按例,地方每隔三、五年可以选拔一名年轻有为的人才送往京城入国子监学习,听起来只是换一个地方读书,但天下人都明白其中的不同,去国子监的人不必上学,他们只是走一个形式,为入仕打基础。 人人都晓得想当官必须考科举,想当大官必须考进士,所以天下文人寒窗苦读,读到头发花白也要挣一个功名在身,没有功名就没法做官,没法出人头地。 但凡事总有例外。 比如某位大臣,从来没考过进士,他只考中秀才,先从芝麻小官做起,一点一点熬资历,后来因为政绩突出,慢慢被提拔上来,几十年后朝廷任命他为主考官,让他写一篇八股文,算是象征性给他一个功名。 这种例外一两百年来只有那么寥寥几个。 通常来说,举人会试落第后谋个官做,慢慢熬资历,熬到白头也只不过是个知县。 国子监是另一个例外,它是未得科举而想要入仕做官的人最好的选择,它几乎就是为权贵功勋子弟而设的,一般老百姓想入国子监读书,根本就是痴人说梦,还不如去考科举实在点。 地方举荐人才听起来很公平,其实早就作废了。 江城书院这些年并未举荐人才去京城,为什么姜伯春会忽然提起这个? 作者有话要说: 国子监在不同时期作用是不同的,比如明初做官其实有三个途径:考科举,举荐,国子监。 文中的设定和明清任何一个时期的都不同,简单来说,就是进入国子监的话,等于不用考科举就可以做官。 第85章 噩耗 春雷阵阵,一夜骤雨。 翌日早起,庭院里落了一地的残花败叶,青石板上湿漉漉的,枝头叶片被春雨洗过,肥厚鲜润,绿得流油。 学生们在袍衫外加了一件罩衣,拿着扫把、簸箕,清扫石阶前的泥泞,说笑声起此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