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1节 (第2/3页)
待他,道:“知道你高兴,也不该带这么多人来。” 头名解元也没这么高调的。 朱和昶塞了一只锦缎包起来的黑漆钿螺匣子到她手里,喜滋滋道:“我也考了乡试,连名次都没有。你考上了,我觉得就和自己考上了一样高兴!” 傅云英掀开匣子,眼前一片珠光宝气浮动,周围靠得近的几个人忍不住咽了口口水。 她忙扣上盖子,朱和昶送礼专挑贵的送,金子银子不算什么,他这次送的是价值连城的珠玉,随便拿一样出去能换几千两银子。 “你别推辞,对我来说这些东西不算什么。”朱和昶按住她的手,眉开眼笑。 傅云英笑着摇了摇头,把匣子收起,领他入席,知道他喜欢热闹,特意让他和丁堂学子坐一桌。 一直闹到夜半时分,宴席才散。 傅云英送走李同知等人,去厢房找袁三。 袁三蹲在捷报前,抿一口酒,摸一下捷报,吃一块rou,再摸一下捷报,两只手沾了墨迹和金粉,脏乎乎的,他一点没发觉,就用脏手往嘴里塞rou吃。 “老子是举人了!” 他醉醺醺的,听到开门声,抬起头,打了个酒嗝,咧嘴一笑,喊了一句。 傅云英让仆人进来服侍他梳洗。说到读书的天分,袁三绝对是江城书院的学生中最拔尖的一个,他平时不是最出风头的,但只要是重大考试,他绝对不会落第,袁县令当年慧眼识人救下他,当真是有远见。 前两天,武昌府但凡是知道傅云英名字的全都上门道喜,巷子里车马络绎不绝。 城里扎彩棚、设席面,鸣礼炮,知府亲自出席,宴请新出炉的举人,作陪的都是本地名儒士绅。 傅云英和袁三前去赴宴,拜望过师长们后,少不得和同席的同年们周旋一番。 大家试探着问起会试的事,她笑道:“才疏学浅,还需苦读几年。” 不远处的学政听了这话,点点头,道:“你年纪还小,是得再磨砺几年。” 这意思,傅云英虽然会随兄长北上,但不会参加会试。 众人可惜了几句,其实心里都在暗暗庆幸,这么一个天资聪颖又年少俊秀的对手在身边,他们愁啊!现在傅云说不考了,那湖广就能多出一个名额来,说不定那个名额就便宜自己了。 举子们暗暗高兴,生怕傅云英改主意,转而说起其他新闻。 袁三初生牛犊不怕虎,悄悄对傅云英道:“我反正要跟着老大你去京城,正好去考一考,考不上见见世面也好啊!” 同桌的解元闻言一笑,颇为不屑。 袁三也不恼,“一次考不中,还有第二次第三次,考到四十岁也不算晚嘛!” 解元脸色骤变。他今年刚好四十岁,袁三以牙还牙,这是在嘲笑他。 眼看两人要吵起来,傅云英岔开话道:“听说会试主考官是吏部侍郎崔大人。” 在场的举人们连忙竖起耳朵,她却止住话头不说了。 其他人等了半天,见她真的没有接着往下说的意思,心痒难耐,纷纷交头接耳起来。解元尤其激动,他是湖广解元,很有把握能在会试崭露头角,自然关心主考官的人选到底是谁。 姚文达写信告诉傅云章,主副考官的人选还没最终定下来,但崔南轩必定是考官之一。他叮嘱傅云章仔细揣摩崔南轩的喜好,补试的贡士通常不大讨好,会被同年排挤,他不用考虑和同年的交情,务必考一个亮眼的名次。 傅云章怕傅云英不高兴,没和她说。 她还是知道了,心里没什么波澜,凭着自己对崔南轩的了解,拟了不少题目给傅云章,帮他备考。 熟悉的人当考官,还是有好处的。 从第三天开始,那离得远的外县人也带着贺礼前来贡院街恭贺,更有人直接扛着牌匾一路吹锣打鼓寻到巷子里。 黄州县那边的人听说傅云英考了经魁,大骂宗族的人,有那气不过的,直接找上门痛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