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是女郎_第16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9节 (第3/3页)

,还是面朝东宫的方向痛哭流涕,最后一合计,还是老老实实当差吧。

    没办法,皇上敏感多疑,这时候谁敢哭,万一皇上觉得官员们在咒他死,一个贬黜旨意下来,谁兜得住?

    这哭不行,不哭也不行,等皇上和孙贵妃缓过劲儿来,知道官员们没有为太子痛哭,又要疑心他们盼着太子死,到时候还是得遭殃。

    于是,大家都面无表情,见面就低头,叹口气,交换一个心领神会的眼神,再各自去忙自己的事。

    一整天就在这种诡异的气氛中度过。

    夜里回到家中,管家拿出一封信给傅云英看。

    是袁三托人送进来的,他去了一趟江西赣州府,顺利找到在周家田庄修养的周公子。前不久京里出了事,霍明锦被扣押了,周公子听说以后,欣喜若狂,闹着要进京。周家人却不松口,劝他不要贸然上京,周公子不听劝,悄悄拿了盘缠和路引,雇了条船。船都走出几个时辰了,还是被发现他私自离开连忙一路往北追的周家人给抓回去了。

    袁三信上说,他已经打听到周公子当年被送回老家的原因,他假扮成外出游历的贵公子,和周公子成了好朋友,周公子喝醉酒以后嘴上不把门,什么都告诉他了。不过信上不方便说这事,他正在赶回京师的路上,大雪天,行路不方便,他预计要到年后回京城。

    傅云英把袁三的信来来回回看几遍,确认没有看漏的地方,将信纸丢进火盆里,涨起一团火焰。

    按理说霍明锦失势时,周家不必忌惮他,正应该趁机将周公子接回京师才对,可周家人没有派人去江西接人不说,还阻止周公子回京。

    莫非周尚书早就预料到霍明锦这一次会很快官复原职,所以不许儿子回京?

    她直觉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当初周天禄忽然被诬告入狱,看起来只是一场普普通通的报复,实则有人妄图借此陷害周天禄,他当时是太子最为喜欢的侍读。

    那时她就觉得不对劲……难道周天禄的入狱,也和太子死的事有关?

    早就有人想对太子下手了,又或者说,早在很久之前,太子身边就有想害他性命的人。

    周天禄只是因为得到太子的偏爱,挡了其他人的路,才招致牢狱之灾。

    这一切,又和霍明锦有什么关系?

    傅云英猜不出其中的关联,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难怪兵部尚书周大人能够屹立几朝而不倒,他果然练达敏锐,他恐怕早就看出东宫不太平,所以趁着周天禄惹上官司,将人领会周府养着,不许他再去东宫走动。

    至于不让小儿子回京,也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霍明锦一天没真正倒下,他不会贸然得罪霍明锦。

    隔天,礼部侍郎因为触怒皇上,被罚在大雪天中跪了一个多时辰。

    千步廊外的广场空阔宏壮,大朝会的时候,文武百官要跪在其中听太监宣读圣旨。礼部侍郎跪的地方就在御道前,即使是大晴天,也是北风狂啸,戍守在这里的羽林军也冻得面色苍白,礼部侍郎将七十岁的人了,哪禁得住在寒风中跪,一个多时辰下来,被太监抬走的时候,只剩下半条命。

    据说,礼部侍郎是因为在为太子办理丧事时出了点小差错而惹恼皇上的。

    接下来几天,官员们要去东宫为太子举哀,每天日头曝晒,雪慢慢化了,山间青松露出枝头原本颜色,京城却仍然是一片银装素裹,官员们都要为太子守丧。

    就在这个时候,东宫传出一个让众人惊掉下巴的消息。

    太子妃沈氏怀孕了。

    而且据太子妃身边的宫女说,太子妃早就知道自己有孕在身,托沈首辅帮忙请圣手神医诊过脉,神医说太子妃这一胎是个男孩。

    太子死在教坊时,太子妃刚从庙里还愿回宫,手里还拿了一张纸,纸上写的是刚从庙里抄的签文。

    太子妃抽中一支上上签。

    峰回路转。

    太子没了,太子妃肚子里却可能揣了个太孙。

    听到这个消息时,众人哭也不是,不哭也不是,一个个龇牙咧嘴,表情古怪。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