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2节 (第3/3页)
“是了,你也大了……朕听你母亲提过几句,道是已经在给你选妻了。”刘宏近似于喃喃自语,刘辩默默地低下了头。 自中平五年的二月开始,黄巾余孽又开始大规模活动,全国各地皆有响应,这个时候,只有两位皇子且身体欠安的天子刘宏,想求稳妥的话,让帝位继续在他这一脉传下去的话,就只能选择刘辩这个比刘协年长了五岁的皇子。 当然,前提是,刘辩从现在开始要让刘宏改观,不要让比他年幼五岁的刘协,继续踩着他的名声扬名,被人夸赞为“天资聪颖”。 告退前,刘宏嘱咐刘辩,道:“你如今也已经大了,要选妃了,当明理知事,东观、兰台藏书不少,你当多去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就去找朝中的老大人问问。若实在有不明之处,就来找朕。” 刘辩连声应是。 何皇后也晓得儿子这回在皇帝面前的表现不错,但是回到自己的长秋宫,还是数落了刘辩一番:“纵是做戏,显得与那小子这般亲厚作甚?你把他当亲兄弟看,小心你的储位被人抢了咧!没有我和你舅舅,别说太子你当不上,就是这个史侯的尊称,你也难保!” 刘辩晓得不管她私心如何,此时总是为自己着想,便回道:“母后放心,儿晓得自己在做甚么。你且看着,儿定会让父皇下旨,让儿移居承光殿的!” 宫中谁人不晓,承光殿是作为太zigong存在的? 纵是最近几代皇位动荡,承光殿久未住人,这也是太子的象征啊! 作者有话要说: 想想刘辩同学,他也挺坑的。 “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什么的,他从小在民间道士家寄居,小时候受到的教育肯定没有刘协好,而且刘协是董太后养育,作为汉灵帝这个不管怎么说还算孝子的皇帝的亲妈,董太后会喜欢哪个孙子简直一目了然。 灵帝临终前把刘协托付给心腹太监蹇硕,然后这哥们想着干脆弄死何进和刘辩扶刘协上位,话说刘辩登上皇位以后没整死这个弟弟,反而封王照看已经挺不容易了。 而且献帝知道他哥死讯以后让人塞到太监墓里去……你爹的陵墓那么大,一个陪葬的地方都找不着了还是怎的? 第66章 对食 何皇后虽然出身屠户之家, 但是也晓得给儿子选妃首重家世。 不看重家世不行啊,就因为她的出身, 多少年了,刘辩一直被人诟病, 不如母家是名门王氏的刘协。 何氏如今发了狠,要给儿子找一个足够好的名门淑女。 当然,前提是年龄要合适,要不然,再名门淑女也没用啊! 刘辩对此其实不是很在意, 如果母后这辈子给他选的还是上辈子陪伴他的唐姬, 他就好好对人家, 必不辜负;若是唐姬这辈子没有选上, 其实对她来说, 或许还是一件好事。 天子没有安排刘辩上朝听政, 他和刘协一样, 还是在接受师傅的教导。 当然,他们的课业非常轻松, 一天之中有大部分的时间能自主安排。 刘协和刘辩的关系算不得好, 但也算不得不好。 刘辩的年龄比刘协要年长, 课业也比他的要重一些, 但是他平常学习却不经心, 今番重生,虽也有心再压刘协一头,但对课业, 也不是十分看重。 诗文做得好,治国却不一定好;至于大臣们教授的治国之道嘛,难道他们才是皇帝不成? 刘辩心中有数,相比于他记忆中许多偏向于刘协的大臣——包括教授他们文章、教导课业的师傅——他更相信后世科研、考古得出的一些结论。 而皇朝兴衰,以及如何力挽狂澜,后人总归是给出了解决的方法的。 再怎么不确定,总比现在无头苍蝇一样束手无策要好。 因为黄巾之乱,再加上太常刘焉进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最终导致天子下达了一个葬送大汉王朝的决定——改刺史为州牧,将军权下放,致使地方拥兵甚众,各自为政,最终群雄势大,逐鹿中原,由光武帝再兴的大汉王朝分崩离析。 当然了,这个可怕的提议将在中平五年的三月被太常刘焉提出,之后快速被采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