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有常_第11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8节 (第4/4页)

,对宫中一向是恭谨以待,对士人都很尊重,是个很讨人喜欢的人。

    史弥远拥立新帝,朝中与他不对付的士大夫都怕他挟恩图报,以此挟持新帝,新帝大概也明白这个道理,奉皇太后垂帘听政,主动把权力交出去,可见头脑很清醒。

    不过大宋历代天子仁弱寡断的居多,新帝人品应当是没话说的,治国理政如何,还得要继续看着。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一卷开头主角就当上皇帝了,怎么样,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宋朝的皇帝,嗯,子嗣方面挺有问题的,据说和宫廷建筑、居住环境有关系,反正绝嗣的还挺多的。

    仁宗绝嗣,过继堂侄;哲宗绝嗣,帝位给了弟弟徽宗;南宋,宁宗绝嗣,帝位传给了理宗;理宗绝嗣,帝位传给了亲侄子——幸亏他还有个住宫外的亲弟。

    除此之外,一脉单传的情况也很多,虽然儿子出生的多,但是真宗只有仁宗一个活下来的儿子;英宗的儿子多是他过继入宫之前生的;神宗十几个儿子,前面十个就活下来俩;徽宗在位的时候改建了宫殿,结果儿子生了一窝,还都很健康,然并卵,亡国北狩去了,南宋帝系的传承就和文中说的一样,也挺悲催。

    说起来,必须和小天使们说道一下我的男神,wuli仁宗,亲儿子死光,过继堂侄英宗为子——这堂侄他爹就是当年真宗的儿子暂时全死光、仁宗还没出生的时候请进宫当皇子的备胎,emmmmm,因垂丝汀——然后堂侄继位之后搞了个“濮议”(英宗他亲爹号濮王)所谓的濮议和明朝嘉靖搞的大礼议其实是一回事儿,就是虽然我被过继了,但是我还是要当我亲爹是爹,虽然皇位是我堂叔他们这一系的,但是现在已经是我的家产了,我要拿它贴补我自家,不管就不管。

    怪不得仁宗晚年不得不过继嗣子的时候,和皇后相对而泣,过继来的儿子人家记挂的是亲爹呀!从濮议这件事来看,英宗做的是真不地道。

    不是我幸灾乐祸,英宗这样欺负仁宗留下来的孤女寡母是有报应的,看记载英宗皇陵“永厚陵是北宋皇陵中不起眼的一座,但是确实史料中关于帝王葬礼最详尽的一座,北宋的一个官员李攸,曾经亲临英宗葬礼,对永厚陵的地宫,陪葬品有非常详细的描述,比如提到了永厚陵是上下两层的石地宫,埋葬了各种冥器以及英宗生前喜爱的一些古玩书籍。众所周知,帝王葬礼尤其是帝王地宫的情况,于历代王朝都是皇家绝密。尽管诸如会要,官史,实录等史料会对帝后陵寝做出一些描述,但是绝对不能是很详细的,这等于给后代盗掘者提供第一手资料,但是李攸就将永厚陵大量的细节写进了自己的笔记《宋朝事实》中,成为后代研究北宋中后期史实的重要资料,也成为了后代盗掘者觊觎厚陵的出发点之一”,永厚陵不知道被盗墓者盗了多少次,emmmm,不想作评。

    第157章 圣母

    赵昀继位当了四个月的天子, 定了明年改元宝庆、给先帝上了谥号为仁文哲武恭孝皇帝、庙号为宁宗, 又按例封赏了一大批官员,重要政事的决断悉出于皇太后和史弥远, 只是他侍奉皇太后十分恭谨,给宁宗皇帝守孝也很认真, 因此还受到士大夫的夸赞。

    然而对他不满的人不再少数,对他们来说, 赵昀是史弥远所拥立的,并非正统,这就足以成为他们不满的理由了。

    时人对新帝是权臣史弥远所立的不满,被他们的实际行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改元宝庆的头一年,正月,湖州传来消息, 济王赵竑“被黄袍加身”了。

    套路,都是套路。

    知道这一次听起来规模宏大、实际上只是百人左右的小打小闹的小事情的赵昀半点都没有担心。

    恰恰相反, 比赵昀更关心他的皇位的, 是皇太后杨氏以及宰相史弥远。

    他们两人联手干涉了皇位的更易,不要说赵昀这个新君对他们两人的态度很好,只说即使赵昀没让他们满意,他们也不会愿意让赵竑重新继位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