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侯_第13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3节 (第2/4页)

旁边众人纷纷附和称是。冉林峰一边也一边附和,一边心想刚才这一幕却是一举两得。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在伍彦柔心中成为放心人,不会过多防范或者怀疑。毕竟随着邵州和永州守将的投降,伍彦柔作为主帅对下面将官免不了会有所警惕和怀疑。另一方面,也让伍彦柔一个错觉,桂州城里面没有叶尘的人。

    “这叶尘做事果然滴水不漏。只是听说南宋国内亦有内乱,南唐恐怕对大宋也心有不轨,这宋国真能够灭了南汉。”冉林峰心中暗忖道,眼睛深处一丝犹疑一闪而逝。他身后两步处装扮成他护卫的胡三光却是没有察觉到。

    ……

    ……

    第二日,天空放晴,昨天傍晚的雨下得的时间不长,地面上的积水不多,并不影响攻城。

    所以,一大早,宋军营地中士兵倾巢而出,摆开阵势,鼓声阵阵,围城八天之后,终于开始攻城。

    桂州城头上,伍彦柔见此,冷笑一声,心想果然如此。一边下令按照这几日的布防让各将官到位,指挥部队准备迎战,一边下令这些年跟着他打过大理和南越的四千骑兵做好出城的准备,他心气颇高,并不想龟缩于城内一味地的守着,只要宋军在攻城中损失较大,士气降低,他便让骑兵出城冲击宋营。

    但出乎于伍彦柔的意料,宋军并不是全力攻城,仅仅是在东门外排下准备冲城的军阵。而在城池的东南角,离城墙不过百步的地方,放置着三十多具自己从未见过的一种投石车,成三列排开。

    难道是想让投石车先远程攻击,然后再攻城?

    投石车的威力,伍彦柔也是亲眼见识过,他麾下大军中也有。当几十斤中的石弹、泥弹从天而降,就算没有命中,其呼啸而来的声势都挺吓唬人的,但实际上老兵都知道投石车准性极差,若是对大军密集之处投石,还有很大杀伤伤力,但用来攻城,想要砸毁城墙以这准性是不可能的。

    另外围着三十多具投石车忙碌的士卒,总计才百多人的样子,平均到一架投石车上,不过聊聊六七人。这比寻常cao作投石车的人数少得多了。

    据伍彦柔所知,就算是小型的投石车,也要二十多人来拉索,而如城外这三十多具投石车的大小,按理说没有三五十人一齐用力,那砲弹怎么抛到远出去?

    而且投石车最大的问题是每一次抛石都没有办法保证准头。几十人拉纤一般的扯着稍杆,前一次的出力和后一次的出力,几乎没有保持原样的情况。上一次命中目标,但下一次就能偏到三五十步外去。同时为了使投石手拉索时的行动如一,还要对他们加以训练,耗费大量的时间。所以投石车一般在战场上也只是起个辅助作用。

    只是伍彦柔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宋军的攻城部署也有些反常,他正想进一步观察思索,就见着宋军的投石车已经有了反应。

    完全没有任何人拉扯,被压下去的稍杆却猛然扬起。如同抡圆了手臂,其中一个小小的黑点从城外的阵地上最中间一个投石车上飞了起来,划过一道完美的抛物线,越过了一百五十步的距离,轰然一声巨响,猛然砸到了城墙前端十步距离。

    这正是叶尘给cao作投石车的人特意交待过的,以一个投石车先测量一下距离和准性,然后所有投石车以此为依据进行调整。

    然后,只见那三十多具投石车齐齐向前移了十来步的距离,接下来,三十多个被压下去的稍杆却猛然同时扬起。

    第261章 首攻桂州

    三十多个小小的黑点从城外的投石车阵地上飞了起来,划过三十多道完美的抛物线,越过了一百四十步的距离,轰然一片巨响,大半猛然砸到了城墙之上,小半或砸在城墙前,也有两个石头砸在了城里面。

    直到在震颤的城头站稳脚跟,伍彦柔仍旧难以置信的望着城外的三十多具投石车。

    几条细小却深长的裂缝,就在他的左边十多步外城墙上延伸出去,十多名城头上守军躲闪不及当场被砸成rou饼。另外还有数十名守军,被溅起的碎石砸得头破血流,抱头乱窜,放身惨叫,一时间城头守军的士气都受到影响,一些人脸上出现的惊慌,伍彦柔这些天好不容易调动起来的士气,竟然有了崩溃的迹象。

    “擅离位置者!斩!”

    “受伤不断惨叫者!斩!”

    伍彦柔气的脸色发白,厉声喝道,他的一名亲兵上去,将一名头上只有亲伤,但在杀猪般惨叫的守军一刀斩断了头颅。其余受伤的人当即便死死的压制住声音,不再惨叫,只是呻吟。

    投石车抛投距离定下之后,拥有如此准性,宋军上下士气如虹,叶尘也很高兴,一声令下,令旗飞舞,鼓声雷雷,大军推着盾车、云梯,在投石车和弓箭手的掩护下开始攻城。

    没等宋军跑出几步,也没等桂州城墙上伍彦柔彻底将守军慌乱稳住,就看到那三十多个稍杆再一次扬起,三十多个石弹从稍杆的尖端飞速而出,依然如前次一般,准确的命中了桂州城的城墙,且还是那一片。不用叶尘吩咐,刚才没有砸中的也根据各自的位置又或前或后的进行了调整。

    伍彦柔再也不能保持镇定,扶着雉堞,茫然自语:“怎么可能这么准?以前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宋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