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9节 (第3/4页)
离开开封,赵光义万一真的提前动手,李君浩、白沧海和许方义因为不知道一些事情,结果导致华夏卫府未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那就不好了。 叶尘目光扫过三人,右手一挥,除了黑骑兵之外,站在门口的几名华夏卫便远远的退到了远处。 三人见此,心中一跳,知道总司使大人接下来说出的话,必定石破天惊。 叶尘这才神色肃然凝重的低声说道:“晋王赵光义与圣堂应该暗中有勾结,很可能会刺杀陛下,然后在不惊动军方的情况下,控制皇宫,晋王直接坐上那个位置。而皇长子魏王虽然有赵普的支持,但在朝廷和军中威望太低,就算加上我们华夏卫府,在晋王已经坐上那把椅子,控制了皇宫之后,都不足以翻牌,而且所有人都会死得很惨。因为在军方看来,晋王和魏王谁当皇帝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因为后者能力远比不了晋王的缘故,他们更希望是晋王赵光义当皇帝。至于我的那位新学生,年龄太小了,羽翼才刚刚开始成长,即使有我们华夏卫府全力支持,也很难得到军方的认可。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军方和大部分大臣都不希望大宋大好局面被破坏,所以若晋王悄无声息的刺杀了陛下,且将自己摘得很干净,然后登上皇位,朝廷上下没有多少人会愿意站出来反对的。” 白沧海、李君浩和许方义三人被叶尘所说震撼的久久不语,但很快他们就站在自己或者华夏卫府的角度想到了一个问题,神情变得凝重萧杀起来。 一直以来,总司使大人虽然没有和晋王赵光义正面冲突过,但两人之间的积累的矛盾,特别是总司使大人与皇长子魏王交好,如今又是小皇子的老师。当赵光义当上皇帝之后,必定会对总司使大人下杀手。先不说他们三人对总司使大人的忠诚到了何种程度,只要总司使大人一死,华夏卫府里面必定会经历一场大清洗。可以想见,赵光义肯定会派遣数万禁军围困华夏卫府,然后将总司使大人的心腹一个个毫不留情的杀死。 不用叶尘再继续吩咐什么,也不用给三名掌握有华夏卫府最大权力的司使动员什么,三人已经知道在叶尘不在的这些日子里,应该怎么做了。 …… …… 接下来,三天内,叶尘细心教导了小皇子赵德芳的功课,然后带着后者到华夏卫府学习了两天,然后又送到了叶府。 期间,叶尘又通过极为隐晦的渠道,给漕帮帮主周杰和开封粮米大行首钱宁传达了一项命令。 而在此之前吴越国使团和南唐使团已经先后离开了开封,踏上了回国的道路。实事上,开封城这些天所发生的几件大事早已被各自使团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国内国主手上。 叶尘知道吴越国主或许一直想和大宋绑在一起,但吴越国朝廷中必定有问题,所以他前往吴越国的事情不能拖,拖的越久越容易出现变故,毕竟金陵距离杭州比开封距离杭州要近得多,叶尘估计这些天南唐定是已经偷偷的派去了能说会道的人到杭州,秘密见过了吴越国主,欲行那暗中结盟抗宋之事。 在离开之前,叶尘着重又安排了一件事情——华夏卫府各司、部根据自己职司,编写出训练教材、章程,对没有任务的人先期进行集训,等他回来时进行考核验收。这里面主要针对的是情报、刺杀、监察三个司。 五日后朝廷诸事齐备,叶尘率领一只庞大的队伍南下。 除了叶尘这个正使兼赐婚使之外,自然少不了一个处理诸多礼仪和杂事的副使。 副使名叫张庆明,是专门主官外交事宜的礼部鸿胪寺判使,除了路上安全事宜之外,叶尘其它杂事都极为赶紧利索的交给了张庆明负责处理。 …… …… 河水滔滔,浩渺的天际,一行大雁翩然而过。两岸地平原上,庄稼已经开始成熟,辛勤的农民赤着晒得黝黑的脊梁在地里挥舞着镰刀,汗珠儿一颗颗摔在肥沃的土地上。 徐风吹过,泛着白鳞鳞的浪花儿的河面上,传来一阵阵豪放的歌声,渔夫欢笑道将网儿撒进水里。 大运河北抵京师,南至杭州,但是因为沿途河流流向不定,这条大运河并非直贯南北,而是连贯各地河流的航行水系,一路下来,弯弯曲曲的时而向南时而向东。 一艘船体漆成红色的单桅快船正逆流而上,船速极快。这是一艘驿舟,可载人六十上下,同时有货舱可乘载重要物品。这种驿船顺风使帆,逆风使桨,船上备有八到十二枝长桨,民间俗称蜈蚣快艇。 水面上但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