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侯_第24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8节 (第4/5页)

复杂、瞬息万变,虽然说起来有一定的规律和相应的应对之法,也就是无数年来人们总结出来的兵法兵书。但那只是大致的规律,要将规律灵活地用于细处,其实极不容易,所以在历史上,才有很多类似赵括那样纸上谈兵之辈。

    若是将带兵指挥的将军分在上、中、下三个品级。其中下品的将军,往往只懂得如何列阵,步兵遇上马队,用密集枪兵,弓手射箭过来,则举起盾牌,这是他们从兵书、从前辈那里学到的最基本的东西。中品的将军,能够知道这些事情为何要这样去做,懂得大部分的变化,亦懂得为何产生这样的变化,由此能知道在怎样的情况下,步兵能与骑兵对冲,怎样以枪兵应战密集的弓箭,怎样去守城……

    这一点就和人们平常生活中一样,人们从小到大,总是追求天地间的一些真理或者规律,知道了一些,以为自己懂得了一个道理,懂得了一句有意义的话,自己的人生或者自己的目标就能找到方向。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无数句看似有道理的话,甚至每一句话,都存在与它意义相反的同样有意义的言语。

    这就是所谓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义所在,所谓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所谓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简单的说就是任何真理或者无数年所归纳的经验一定要活用,而不能僵硬死板,所谓的经验主义,一昧的教条主义都是不行的。

    但是,世人大多是平庸的,一如后世,在信息知识、真理明言可以随处可见、可学的年代,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对名言警句和心灵鸡汤不同程度的说道几句,甚至头头是道,这样的人活在后世好年代,也一样能活下去甚至活得不错。

    第518章 攻防十里堡(四)

    但是,在这些人之上,只要付出超过别人十倍的努力,汲取和参考前人的、别人的智慧经验,最终形成自我逻辑体系,成为真正站在别人肩膀上的人,就能够应付一切新奇的状况,而古今中外,真正能够站到社会高层、顶层的人,除了一些天生起点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的所谓二代之外,其他人一定都拥有完整的自我逻辑体系,无一例外。

    具休来说,当人们开始去看,去深入思考别人说这句话时,经历的是怎样的过往,存在于怎样的环境,当人们终于能够感同身受,能理解前人的这句话是因为怎样的缘故而说出来的时候,智慧才真正的得以传承,知识才能真正用在实处,经验真正变成能力,存在于天地中的规律最终被活用。

    这个时候,后人终于能够理解前人智慧思维的核心所在,能够因此联系实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时候,他才就真正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脱离书本和所谓经验,成为一行道真正的大师。

    兵法打仗同样如此。除非战力、人数、士气所综合起来的实力相差很悬殊,否则任何一战,对于指挥打仗的将军来说,需要动用的,就是对于兵法的熟练运用。如今眼前局面,城外党项人和大宋西北边军战力相仿,党项人数占优,但宋军这边有城墙可依托优势,党项人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去战,宋军为了使命职责和活命去战,双方士气和战斗意志也相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受到考验的,便是双方将官和士兵在具体打仗过程中的智慧了。

    党项人虽然大多没有看过兵书,没有学过兵法,但他们有多年征战的经验和世代相传的积累,虽然不是很擅长攻城,但以拓跋真厉为首的几位党项族长头领最基本为将的本领还是有的,但也仅仅如此了,如果一直这样攻城打下去,没有意外发生,他们的两万三千人,依然会被耗死大半,将守城宋军杀死大半,直到宋军因为人手不够,从而破城,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最为凄惨的,并且那个时候他们死伤惨重之后,还能够杀得了叶尘?

    没有谁的战争智慧是专为应付常理之外的东西。叶尘之前那两支惊天之箭和五百黑骑兵所表现出强大的战力,依然对党项人的战意产生了一些影响。

    ……

    ……

    随着夜晚的到来,风雪在十里堡之外降下,火光沿着城墙延伸开去,城墙上执勤的士兵还在聚精会神地望着远处。风吹过城外山岭、雪原时,冷飕飕的感觉,城外党项人营地同样是延绵的火光,党项人仍旧在紧锣密鼓地做着进攻准备。

    叶尘在刘石军发自内心的敬佩目光下,和后者吃了一些东西,认真听了后者大体守城策略,没有提任何意见,便走上了城墙,身边尽是奔跑的守城宋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