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侯_第27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5节 (第2/4页)

是忠肝义胆,但同样也是不识时务,甚至冥顽不灵。因为守将的忠肝义胆,造成的后果便是满城军民皆死。

    他们是军人,本有守土之责,但是此时坚守下去,他们将给所守土地上的百姓带来一场死亡的厄运,可是谁又能责怪他们什么?就算叶尘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也不能站在后世局外人的角度,去指摘他们什么抗拒统一、多造杀孽。人活着,总该有所坚持,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是秉持忠义,宁死不屈,他们其实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一群无名英雄。

    此时,江州城中火光四起,处处废墟,街巷之上,横尸无数,男女老幼杂陈于军士尸体中间,几无一个活人。

    城已破,人已屠,此时活跃在大街小巷上的,是正在到处劫掠的宋军。江州六万军民,死亡殆尽,被掠金帛无可胜数。潘美麾下江北大营从上到下都吃了个饱,此举当然是违反军纪,但有大帅潘美给他们担着,自然所有人无不对潘美感激涕零,而且通过此事,江北大营军中将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潘美绑在了一起。来日再指使他们做一些事情,自然也更容易一些。

    ……

    ……

    一路凄风苦雨,泥泞坎坷,李煜一行经过十几天的辗转奔波,终于到达了大宋国京都开封。

    宋帝赵匡胤在明德殿召见了这位四十岁的亡国之君。虽然潘美跟李煜说过,大宋皇上曾保证不伤害他的全家,但此一时彼一时也,谁能保证这位横扫四海、马踏九州的君王不会朝令夕改,出尔反尔?只要他一句话,或一时心血来潮,他李煜及他的全家就会人头落地,命赴黄泉。

    李煜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口中连称万岁,一颗心狂跳不止,头却始终不敢抬起来看一眼赵匡胤。

    赵匡胤高坐在御座上,看着匍匐在脚下的这个可怜虫,心中泛起了一阵阵憎恶之感。

    他愤恨李煜的冥顽不化,大军围困金陵一个多月,潘美多次派人劝降,他却如此不识时务,不顾全城百姓的死活,顽固据守。直到城破之日,才肯归降,如此顽劣之徒,实在该杀,死有余辜。

    他又从心底里鄙薄这个平庸无能的猥琐之辈,身居大位却不问国事,荒怠政治,只知吟花咏月,歌舞饮宴,花灭酒地,声色犬马,怎能不落个亡国的下场?

    他憎恨他,瞧不起他,但又有些可怜他。现在他已是自己的阶下之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自己曾说过不伤害他和他的家人,如今该兑现自己的诺言,放他一条生路,让他全家三百口住进开封,继续过着养尊处优的王侯生活,也好让天下人对大宋朝廷的宽厚仁爱心服口服。

    第582章 以退为进

    想到这里,宋帝赵匡胤微笑着说道:“李爱卿平身。虽说在大军讨伐时,你屡屡抗拒,冥顽不化,直至最后才投降,但朕亦赦你无罪。”

    李煜慌忙谢恩,爬起来侍立一边。赵匡胤看看他,又突然问道:“听说爱卿在江南好作诗填词,人称天下第一才子,可否吟一首来,让朕一饱耳福?”

    李煜连说:“不敢,微臣才质浅陋,恐亵渎圣听。”说完,沉吟了半晌,见赵匡胤执意让他吟诗,便只好将自己平日的得意之作《咏扇》中的两句吟了出来:“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

    还未吟完,宋帝赵匡胤早已哈哈大笑,以讽刺的口吻说道:“好一个翰林学士。”

    李煜其实并不笨,否则在诗词歌赋方面也不会取得这般大的成就,被尊称为词帝。赵匡胤对他的鄙薄之态和所言之意的潜台词他顿时便明白了。

    赵匡胤言下之意是在说:你李煜充其量做个舞文弄墨的翰林学士还可以,怎么配当一国之君呢?

    所以李煜一下子便羞红了脸,但却不敢有半点不满,只能静静地站在那里,等侯赵匡胤的发落。

    赵匡胤对待李煜还算是很大度,他不仅没杀他,也没治任何罪,还封他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赐封号为“违命侯”,享受王侯一级的待遇。当然,这个带点侮辱性的封号,也表现出了赵匡胤对他的憎恶和鄙视。

    李煜带着家人住进了赵匡胤赐给他的居宅,从此开始了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

    虽然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不缺吃不愁穿,但是,他毕竟曾是一代帝王,一夜之间变成了他人的囚徒,处处遭人白眼,受人冷遇,赵匡胤的高傲冷漠,在一些不能不参加的宴会上,大宋臣僚们对他的奚落和挖苦,就像一把把钢刀插在了他的心上。他感到屈辱,感到痛苦,终日以泪洗面。

    每当月色溶溶的深夜,他翻来覆去,难以成眠。遥望江南故国,这个本来便多愁善感的才子,不知多少次想起了旧时的宫阙,想起了旧时的欢乐,与眼前的痛苦和不幸相对照,他的内心里便充溢着深沉的像大海一样的悲伤,体验着如子规啼血一般的凄楚。

    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