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_第9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6节 (第2/3页)

皇后不喜欢薛家人,李治和李令月想等武皇后对薛绍改观。二来是明崇俨向武皇后献言,说李令月选定好的公主府有些不妥,武皇后深信明崇俨,下令暂停工程,太平公主府目前还没建好。三来是薛绍的兄长此前还未娶亲,薛绍不能赶在兄长之前娶媳妇。

    现在吐蕃使臣即将前来求婚,别说李治想尽快为李令月举办婚礼,连武皇后也巴不得薛绍赶紧把李令月娶进门。

    薛绍的兄长前不久刚刚把娘子迎进门,薛家那边更没什么问题。

    无论如何,李治绝不会送自己的女儿去吐蕃和亲。

    不论其他,当年选定和亲的人选时,考虑到吐蕃气候严寒,道路崎岖艰险,朝廷特意从远支旁氏挑出身体健壮的文成公主前去吐蕃,连使女也都是尽量往高大强壮的方向找,不然,和亲队伍不一定能坚持到吐蕃。

    长安城中娇养长大的金枝玉叶,怎么可能经受得起吐蕃的风霜严寒。

    “薛绍那边没什么好担心的,他上个月向我打探过是不是该主动求亲,我让他先等等。阿父只要派人在他面前漏个口风,他明白该怎么做。”李旦说完,话锋突然一转,“那英娘呢?”

    李治愣住了。

    “阿父,吐蕃使臣很可能在来京兆府的路上听说英娘的名声,不论他们是从党项诸羁縻州的方向入关中,还是走剑南道的山路,都不会错过当地人对英娘的传颂。南方有棉田种植园,西方有见过烟花的胡人。”李旦稽首,郑重道,“令月嫁给薛绍,可以躲过吐蕃的求亲。如果吐蕃中途改变主意,把国书上指名的人选改成英娘呢?”

    等吐蕃使臣来了,再急急忙忙发嫁英娘,肯定来不及,吐蕃使臣不是好糊弄的。

    李治沉默一阵,“所以呢?你觉得该怎么办?”

    李旦面不改色,垂眸坦然道:“阿父自然明白我的意思。”

    这样的语气,看来是已经做好打算了。

    李治气极反笑,一口接一口喝茶,半天不说话:李旦脑子倒是转得快,刚听说了吐蕃求亲的事,就瞅准时机来逼他下旨,前后才不过两个时辰,这小子太会把握时机了!

    如果不是事关小十七,他真想赞一句机灵。

    香烟袅袅,宫人们继续扇动着罗扇,神情平静,仿佛听不懂父子俩在说什么。

    李旦抬起头,直视着李治审视怀疑的目光,“阿父,我确实有私心,但是并非危言耸听。”

    送嫁这一招只能用一次,李令月可以嫁给薛绍,十七嫁给谁?

    执失云渐是个好人选,可十七已经明确拒绝了这桩亲事。

    这一次可不是订亲,是真的送十七出嫁啊!

    难道,真的要……

    李治看一眼李旦,揉揉眉心,“你先回去,朕要考虑考虑。”

    面前的青年态度平和,但举手投足间隐隐散发出逼迫的威势,让他不得不抬出皇帝的身份,用了“朕”这个字眼。

    李旦懂得见好就收的道理,起身告退,沉声道:“儿等着阿父的决定。”

    殿外阳光明媚,廊下的护花铃轻轻晃动,铃音清脆。

    王洵在凉亭等了半天,看到李旦大踏步走出来,心里有种异样的感觉。

    朝中官员已经隐隐约约知道吐蕃派遣使臣前来求亲的事,不论是太平公主,还是永安公主,都和相王关系亲厚,但相王似乎一点都不着急。

    “你最近和六王走得很近?”李旦走进凉亭,淡淡问王洵。

    他头顶紫金冠,眉宇轩昂,神态轻松,这一刻,天家骨血赋予他与生俱来的雍容威仪显露无疑。

    王洵垂首道:“六王向我征询学问之事,无关朝政。”

    李贤想召集文人才子编纂书目,注释典籍,和当年的魏王李泰一样,通过这种手段收揽人心。

    又或者说,李贤其实是在效仿武皇后,网罗人才,培植自己的势力。

    李旦负手而立,看着正殿翘起的飞檐,道:“注意分寸,六王性情急躁,别骑虎难下。”

    王洵花了两年的时间才成功让武皇后和武承嗣对他放松警惕,彻底沉寂下来,不能再一脚踏进漩涡,功亏一篑。

    王洵道:“我明白。”

    兄长王浮是王家抛出去吸引众人注意力的弃子,阿兄为了他们,毅然决然放弃自己的前途,他不能辜负阿兄的苦心。虽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