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_第15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4节 (第1/3页)

    张氏撇撇嘴,“小郎是我养大的,我做主。”

    把小郎教给丈夫教养,谁知会不会再养出一个裴十郎来?张氏这一次下定决心,小郎的事,决不许丈夫插手。

    裴英娘想了想,莞尔道:“我不会取名,等我问过相王,让他cao心去。”

    这话的意思,不仅是承认小郎是她的弟弟,还表示相王以后也会把小郎当成正经大舅子看待。

    有二圣嫡出的亲王和准王妃帮小郎撑腰,不管裴拾遗将来跌多大的跟头,小郎肯定能安然无恙!

    张氏喜出望外,眼眶泛红,拉着裴英娘的手,谢了又谢。

    风中送来市井里坊的喧嚣人声,裴英娘长叹口气,松松挽着缰绳,感慨道:“小郎和张娘子还真有几分相像。”

    虽然他是裴家人,但一点都不像裴拾遗。

    李旦很满意裴英娘把取名字的事情推给他,点点头,“等我回去想想。”

    夜风吹着,就这么一路慢慢驰回醴泉坊。

    观中的长史和阿禄听到马蹄声,早就迎了出来,府门前挂着几盏硕大的羊角灯笼。

    李旦眼神示意半夏和忍冬退后,翻身下马,然后走到裴英娘的枣红马前,半搀半抱,把她送进观里,贴着她耳畔轻笑道:“等我想好了,是不是有报酬?”

    差不多是二更后了,裴英娘困意上头,揉揉眼睛,有点迷茫,“啊?”

    李旦扫一眼左右,使女、扈从们早就识趣地退开了,远远缀在他们身后,没敢靠得太近。

    他抬起她的脸,趁她困倦,飞快偷亲几口,“明天带你去逛西市。”

    彼时定下婚约后,未婚男女私下里相约单独出游是天经地义的事,裴英娘没有多想,“好啊。”

    她后天就要搬去亲仁坊,到时候和东市是斜对角,近在咫尺,离西市就远了。

    反正肯定是李旦出钱,为什么不去?

    李旦看她睡意朦胧,摇头失笑,她可能忘了,搬迁那天,也是她还俗的日子。

    届时彩礼婚书会和赐婚的敕书一起送达亲仁坊。

    二圣将正式昭告天下,她即将成为他的妻子。

    第127章

    西市人潮如织, 比肩接踵。

    市鼓三百响后,巷曲间的店肆、食铺陆续开张。

    市署小吏四处张贴告示,驼队、商队、客旅挤在布告前, 请识字的人帮忙解读告示上写了什么。

    裴英娘好奇, 掀开车帘,盯着布告前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看了几眼。

    系银带、佩银刀的大食人, 五官深刻的中亚人,肤色黝黑的昆仑奴, 信奉袄教的袄教徒, 彬彬有礼的倭国人,会说一口流利汉话的新罗人,面容严肃的景教司祭……还有前来游玩的外国留学生, 拥着美姬的王孙公子, 下衙后闲逛的官吏……

    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人站在一处高谈论阔,竟没有一点奇异之感。

    耳畔气息温热,李旦俯身靠近她, 附耳道:“上面写的是每天钱、帛米粮的交易价格。”

    金子用于大宗货物交易, 寻常买卖钱帛兼用,换算比例一般是固定的。但随着季节变化, 有些商品的价格会出现巨大的浮动。

    或是某段时期有大量商队涌入西市, 带来大批积压的货物,那么也会影响买卖价格。

    通常来说,米价是衡量物价的标准之一。

    米价时涨时跌,收成好时一斗米只要几文钱, 灾荒年间,或是世道不稳时,可能会涨到几十文。

    前几年因为气候恶劣,南方诸州时有洪涝灾害,米价一升再升。

    李治和武皇后为此头疼了一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