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记事:密林诡境_第4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节 (第3/4页)

些影子也会一起舞摆、扭曲,仿若有了生命力的鬼怪画卷。

    影子倒还好,我担心的是,这惨白的手电光会不会探到什么古怪玩意儿,比如绿尾巴,比如人脑袋一般的蛇头。

    虽说手电筒的光线射得不远,无法探到洞厅的边缘,但逐渐变散的光圈,还是勉强照见了几处岩缝与小洞。

    “这说不定是个法子,”王军英看向黄班长,“要不要试试?”

    黄班长拿过王军英手里的电筒,也随意扫射了几下。水光倒映、乱影相生、白光碍眼中,黄班长仅扫了几圈,就关掉了手电筒。

    “不行,”黄班长摇了摇头,“这些洞里面的情况恐怕很复杂,也不一定走得出去。要是在里面迷了路,那就难办了。”

    “还是先出去再说。”他将手电筒还给了王军英。

    诚然,洞xue里的情况错综复杂,谁也无法担保里面的情况。对于黄班长这个决定,我是赞成的。因为对黑暗的本能恐惧,也因为之前窥视咱们的“蛇人”——谁知道这洞里是住着一个“蛇人”,还是一窝“蛇人”呢?

    保不准那些岩缝细洞里,尽是它们的老巢呢!

    这样一想,不免额头渗冷汗。关掉了手电筒,队伍五人快速走出了洞厅,回到了洞前的碎石滩。

    刘思革那干瘪的背囊,又回到了视野里。老小子要是看到咱们现在的焦头烂额样,一定会觉得可笑吧,我苦慨着。

    走出拱洞的区域,嶙峋的怪石,变为了密集的植被。绿意入眼,心神才觉安稳。

    虽然之前由崖头上看下来,感觉这个天坑的面积并不是很大,但真正亲临其中时,才觉得这里头的面积其实不小。

    并且仔细一察觉,这里头的树木乱草,要比地面上的高许多,就算还未进入天坑的中心部分,密集的植被就已将蓝天白云稳稳遮住。

    此时的我,在经历了洞xue里的“竹篮打水一场空”后,并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如邓鸿超说的那样,那么大一队越军士兵都躲过来了,总不至于被一堆石草困住去路。所以,我还在下意识的认为,找到出路,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抬头望天的我,还未意识到事态有多么严重。

    正文 第六十九章 :鼻涕虫

    穿林而行一阵后,领头的黄班长身姿一拐,带着队伍朝向右方的岩壁而行。抬头一看,岩壁仿若一个身躯无边的巨人,气势威严的矗立在眼前。它几乎呈着九十度与地面而接,根本找不到任何可以上脚的地方。

    除非我们长了翅膀,才飞得上去。

    再顺着垂直的岩壁望过去,上面都是平整的一片,坑洼凹凸的灰石岩上,哪里找得到出路。一眼看过去,我的心就凉掉了一半。因为我能感觉到,要从天坑的边缘、要从这垂直而立的崖壁走出去,几乎是不可能。

    可这天坑地貌的构造又决定了,出路,唯有在这些边缘才能找到。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好比你挖好一个大坑陷阱,等待猎物跳进去,猎物进洞之后,便只有攀着坑壁才能逃出来。

    但这个天坑的“坑壁”对咱们五个来说实在是太大,如果这个天坑是人挖出来的,我们充其量只能算是误入陷阱的蝼蚁。

    黄班长的意思很简单,出路只能在天坑的边缘找到,没其他办法或者捷径可以找。无奈之下,我们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沿着峭壁,踏实步子仔细而寻。毕竟,出路不可能会在天坑的中央。我祈祷着,这天坑最好不要是无人涉足过的处女地——如果善良的越南人民,在这些峭壁间开凿出栈道就好了!

    天坑的边缘地段,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走。石壁与天坑地面相接的地方,陡峭异常。并且,由于这块儿是天坑的荫蔽处,边缘地段的水分好像很充沛,潮气很足。靠近地面的岩壁湿黏一片,水光烁闪,源源不断的水渍,由石缝挤浸而出,聚集在石面,或滴或留。

    潮气充沛不是好事情,水分让脚下的陡峭泥石路面,生满了蕨类植物和苔藓。也还有蘑菇生在朽木上,夹在石缝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