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出书版)_第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节 (第3/6页)

、陈与北方的十六国和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对立,达二三百年时间。第三次,公元10世纪的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主要占据华北地区,在南方先后有吴、南唐、吴越、闽、前蜀、后蜀、楚、南平、南汉等九个割据政权,北方山西境内有北汉国,分裂局面达半个世纪以上。第四次,公元12—13世纪,南方的南宋和北方的金朝以及后来的蒙古政权——元朝对峙达一个半世纪。此外,在历次改朝换代之际,农民起义军和地方实力派往往还要建立一些为时较短的割据政权。总之,凡是分裂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总要出现若干个乃至一二十个都城。

    这些分裂时期政权的统治范围只限于我国的局部地区,它们的都城是所统治区域的政治中心。这些都城一般都是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在统一时期往往也是某一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统一王朝都城的五大古都,在分裂时期常常也是某一割据政权的都城所在,因已在上一节涉及,此节从略。

    让我们首先进入黄河流域到太行山以东地区,看看被誉为七大古都之一的安阳。安阳位于华北平原的中心,很早就被建为都城。安阳西北小屯村是商朝都城殷的所在。故址在安阳北40里(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的邺城),战国初曾为魏文侯都城。此后的秦汉三百七八十年里,邺一直是华北平原南部仅次于邯郸的一个地方行政中心。东汉末为河北军阀袁绍所据,为冀州州治,成为华北平原的政治中心。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cao破袁绍,若干年后又统一黄河流域。曹cao自领冀州牧,自署为丞相,后又封为魏王,驻在邺城。此时黄河流域名义上属汉朝,都许(今河南许昌市),实际政治中心在邺。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都洛阳,邺才降为陪都之一。十六国的后赵、冉魏、前燕,北朝的东魏、北齐相继建都于邺,合计共78年。这些政权凭借关东地区的经济实力,与同时期建都长安的前赵、前秦、西魏、北周等政权相对抗。可见,当时凡统治太行山以东地区但未能控制整个黄河流域的割据政权,一般都要建都于此。

    邺城有南北二城。北城为曹魏所建,南城为东魏所建。北城东西六里,南北四里,城内的街道和建筑物采用了新的布局方法。宫殿官署和贵族住房,都集中在北部,和一般民居截然分开。建筑物对称分布在主要街道的两旁,并出现南北向的中轴线。邺城的这种布局,在我国古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来南北朝和隋唐的都城规划就是参照它的布局发展而来的。南城稍大于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九里,许多宫殿模仿北魏洛阳。南城建成后,北城仍继续使用,邺的面积实际扩大一倍以上。

    自三国至北朝,虽然定都于邺的王朝统治范围有所变化,但邺都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水运北可到华北平原北端,南可经黄河抵达江淮,城市工商业和周围的农业相当发达。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的建安文学也诞生于此。建筑宏丽,城市繁华,为北方著名都城。隋统一前夕,邺城毁于兵燹〔xian显〕,后来再也没有复兴。

    1.鸣鹤堂 2.温室 3.楸秋梓坊 4.木兰坊 5.尚书台 6.内医署 7.御史台 8.符节台 9.谒者台 10.丞相诸曹 11.听政门 12.升贤门 13.崇阳门 14.顺德门 15.大理寺 16.相国寺 17.御史大夫府 18.少府卿寺 19.奉常寺 20.大农寺 21.太仆卿寺 22.中尉寺曹魏邺北城平面想象图

    今河北省邢台市和定州市也是十六国时期的重要都城。邢台在十六国时称襄国,公元319年羯族首领石勒在此称赵王,公元329年灭前赵,次年称帝定都于此,史称后赵,最盛时拥有今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等地。公元335年,后赵迁都于邺。定州当时称中山,公元384年鲜卑族首领慕容垂称燕王,建立后燕,两年后称帝,建都于此。盛时据有今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的一部分,与立国关中的后秦东西对峙10余年,后为北魏击败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市)。

    自华北平原西越太行山,便进入山西高原,临汾、大同和太原分据高原的南、北和中部,为山西重要的城市。公元309年至318年匈奴族刘氏建立的汉政权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其间刘聪灭西晋,统治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公元319年,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