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8节 (第1/3页)
从午饭到晚饭,掌了灯。 窗外的电车来往不断,她却全然听不到叮当声。只是撑着下巴看,身子依靠着窗沿看,额头抵在书桌边沿,把信平放在腿上看……有时读不懂,也要他解释一两句。 这夜的灯光格外亮,床头的壁灯也是。 她大病初愈,到深夜里,腰酸得坐不住,终于带着信,到床上去看。 信中内容和情绪,也渐渐地从一开始的慷慨激昂、满怀信心,到了思虑沉重,阴云密布。岁月在一张张信纸里增厚,带着对家国沉重的忧思,让情绪越积越高,仿佛随时会倾倒在眼前……终于,看到最后的那封。 在展开信纸前,沈奚猜不到父亲会如何书写这封绝笔信。 可出乎她的意料,信很简短,没有任何国事的讨论,皆为生意经。 沈奚一目十行,扫到了结尾: 不日赴京,盼畅谈。望能借小友之一臂,促成佳事。 老友 沈英 她知道,这里的“佳事”,就是傅侗文所说的后事。 沈奚靠坐着,不愿动,不愿合上书信……绝笔如此冷静,又带着恳请,年过半百的父亲是带着何种心情预备北上,交代后事? 信纸被抽走,她惊醒,肿着双眼,对傅侗文勉力地挤出一抹微笑。 “我真的羡慕你……父亲很少有时间见我。” 人的时间有限,给家国太多,给家人就会少。 傅侗文替她把床上的信收妥,揿灭壁灯,趿拉着拖鞋,回到她身旁,在黑暗里摸摸她的脸。没哭。 “心有大义的人,对家人都会显得无情,”他在无光的房间里说,“不要怪他。” 沈奚轻摇头,是对他,也是对父亲。 肩上有热意,是他的手。她顺着他的力气,躺倒在枕头上,身上被压了锦被。 黑暗无声地淹没了她。 她在混沌中,喃喃着说:“沈家在乡下有间沈家祠……应该早荒废了。” 那间祠堂她去过,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的格局,大小十几座建筑,在当地蔚为一景。这十几年,早该荒废了,或是直接更名换了姓。 倘若还在的话,她想亲手把父兄的牌位,摆到祠堂的香案上,受后代香火。 他们不该做漂泊无依的孤魂,寻不到归途的野鬼。 第63章 第六十一章 浩浩旧山河(1) 1967年沈宅 “后来,你祖父替我重修了沈家祠。” 书房里,一位七十余岁的老夫人做了结语。她握着钢笔,戴着一副细巧的镶金边的眼镜,脸旁悬着一根细巧的眼镜链子。 老夫人坐姿板正,背脊笔挺地在批改学生写的术后报告。身边有个小男孩借着灯光把自己的手投影在墙壁上,一会花蝴蝶,一会是狼。 他念叨着光绪三十年,三十三年…… 突然,小男孩把手放到膝盖上,严肃地望着自己的祖母:“故事是不是还没讲完?” “没有完吗?”老夫人暂搁了钢笔,取下眼镜。 “您刚刚说,您和祖父的缘分要从光绪三十三年,祖父见到您的黑白相片开始算。那就是……1907到1918年,只有十一年,”他终于找到了理由,能继续听这段传奇,“可您说要讲十二年的故事,是不是?还有一年,再讲一年吧。” 十二年? 老夫人回忆着,对,是要有十二年的故事才完整,先生多年努力,倾半数身家,被人误会是卖国商人,甚至被自己救助过的人误解,都是因为想要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