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0节 (第5/5页)
更多的是人家后台硬实,这样的障碍不是一般商场上对战的困难,祯娘不大喜欢面对这种。 她这时候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便只是与周世泽道:“你说的没有一点儿错,我也没得那打算。不过你自己是卫所子弟,按照道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头一定是有份额的,你难道不知道里面的章程?” 周世泽仔细想了想这一回事,要是祯娘不说他真就不记得还有这样的事了这时候提醒倒仿佛有些影子,只是实在想不清楚,况且这些事也是年年都在变化的,此次不同,便索性不想。 摊摊手对祯娘道:“我哪里还知道这些,罢了罢了,我让人去兴哥家里问一问。嫂子是个在这上面用心的,一定清清楚楚。” 这兴哥就是赵兴府上,不该说人家在这上头上心,该说少有卫所子弟不在这上面上心的。这也算是卫所里少见的几样好处油水,人人都盯着,就是自己没得人去经营,把个自己的份额出卖,也有一笔进项呢!也只有周世泽这样不会过日子的,竟错过了! 这边小夫妻两个似闲话家常一般,祯娘到底只是一个江南闺阁女孩出身,她根本不知这打仗是什么营生。周世泽不动声色,最多就是说些建功立业的话,她也就不大知道里头有多少凶险。 和两个小夫妻一样,商量些琐碎的卫所人家也不在少数。打仗虽然要紧,也不能耽搁了生计。然而哪里晓得朝廷这时候为了九边这场仗正是要翻了天了——谁不知道游牧民族边疆游荡,有的是祸患,难道从来没人想打消这祸患? 只是打仗是什么事儿,国之大事,唯祀与戎,那真是大的不能再大的事情了,这是能够轻举妄动的吗?打仗费老了钱了,稍微动一动就是流水的银子。如今国民富裕,国库还算能够支撑,但花钱的地方也多。真要下定决心干这样一件大事,解决百年祸患,那也不是能够轻易的。 之前朝廷几位尚书,包括吏部天官还在和内阁几位阁老扯皮对几位将军推诿扯皮,话说谁不知道同僚的心是好的,但是户部把手一摊——没银子,真没银子!其他尚书自然也帮着说话,不外乎就是今岁的税收用在哪些事儿上,并不是故意为难。 如今在朝廷的几位都督也不是吃素的,早知道这班文官的把戏,自然有话道:“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事情就因为没银子就不做了?去岁河西走廊那边赈灾,国库里干净地能跑耗子了,但能因为没银子就放着灾民不管?” 旁边也有一位总兵道:“正是如此,如今正是大好时机,外蒙他们自己左右王庭闹出事端来,趁着内部不靖,咱们出手自然手到擒来。等到错过这一次,以后再来不晓得要多花费多少!” 几位阁老之前还能稳坐,等到两边说话越来越不客气,也只能由首辅大人出来说话——内阁本来就两边各有支持,这时候却是被逼着表态了。 “将军们的话是有道理,只是这世上什么事情说不出道理来?只是凭着道理可不能做事。将军们只说如何拿出钱来,不然没得粮草,没得其他准备,您手底下的兵士只怕先要闹起来。” 这一回武官们却是有一些准备的,笑着道:“既然没钱,那就借吧!这事儿虽然我们没做过,但是历朝历代不少人做过。就是如今,你们文官的营生,也不是做过?我想着没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道理!” 借钱打仗确实自古有之,这件事做的出名的是汉武帝。刘彻当年用兵打仗不知道向关中巨商借款多少,后头还坑了人家一笔。后头历朝历代也有这种事,还有一些所谓‘捐’,也就是民间出钱打仗,捐钱的有个官好拿。 不过这样的官有名无实,也就是说出去好听,实际上没得实职,没得实权,没得尊重,就连俸禄这些也是没有的。所以这样的招数到后头也就不好使了,毕竟商人是最精明的,怎会在一件事上一直吃亏。 本朝自武宗皇帝起,也是起了一个头儿,也就是当没得力量办成一件大事的时候,就从民间借钱。这样借钱有朝廷做担保,大宗稳定,利率不低,还能交好官员,商人们倒是喜欢。 不过这也是因为这些年朝廷在这上头的信誉好,从来没赖过账,不然这也是一种苛捐杂税了。不要说大家追着要借,只怕到时候是避之不及了。 听到这个话,内阁阁老们就有一些迟疑了。这些年来朝廷做许多事都是借钱办成的,有这样多的先例,似乎这一回九边打仗也没有不可的理由。这也不许那也不许,只怕又要冒出一个不重视武人,重文轻武的大帽子。 关于文武平等,在如今的大明官场上是政治正确。在这上面疏忽了就要小心被政敌抓住把柄,只消参一本,哪怕原本位高权重也够受了。 只有吏部天官站出来慢吞吞道:“这倒是一个法子,只是数目忒大。来年朝廷的银子早就有了各种去处,突然这样一笔债务,将来可怎么还?总不能不还罢!那样置朝廷颜面于何地?也是辜负百姓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