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1节 (第2/4页)
,他手边一只船形的瓷盘上,已经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剖出来的刺身。东洋刺身较中华鱼脍要更厚些,所以青山剖起来,所费的时间会比阿俏更少些。 青山感觉到阿俏正在对面望着他,也抬起头,冲她看了一眼,冷笑一声,又看看她身旁那只冰水桶,意思很明确:怎么不用了呢,做做样子的吧! 阿俏算算时间,也该是时候剖鱼脍了。于是她去将盛鱼脍的四只大瓷盘准备好,在盘中平铺了一层薄薄的冰块,在冰块上再放一层紫苏叶。随后,她就伸双手浸入冰水桶中,尽量让手指表面的温度降低一些。 这种感觉,就像是寒冬腊月里在冷水里清洗各种食材,虽然手指表面总像是一根根的小针在轻轻扎着,微微有些麻痒痛,可是心里却是舒坦的、期待的,仿佛那些食材马上就能变成美味,送到口边一样。 阿俏轻轻提出双手,这一次她的双手连冻带泡,有些发红。旁人看了都觉得有些不忍心,觉得这个女孩子对自己简直是太狠了。可是阿俏却并不觉得什么,可能说到底,她自己也是个追求极致的人吧! 于是她伸手去提了那条鲷鱼,下刀、放血、开膛、清洗,动作麻利得叫人几乎看不清。只有当她停下手中的动作,重新将双手浸入冰水桶里降温的时候,众人才能看清她气定神闲的模样。 等她下一次提起双手,将手上的冰水用毛巾擦干,再提刀的时候,她下刀的速度已经与青山不在一个频道上。 她顺着鱼脊骨剖了两刀,已经将两块完整的鲷鱼rou剖下,翻手两刀,再举起双手的时候,两块完整的鱼皮呈现在众人面前。 接下来,阿俏手下,就只有快了。 无数雪片一般轻薄,几近透明的鱼脍从阿俏手下片出,飞快地摆放在瓷盘的紫苏叶上。更厉害的是,每一片鱼脍,大小、厚薄、形状都几乎完全一致,就如早先那在水中载沉载浮的嫩豆腐丝一样。 旁人很快明白为什么阿俏需要四只瓷盘了。她剖出的鱼脍薄而多,很快摆满了一整只瓷盘。摆满一盘,阿俏便停下,再去冰水桶中降低手上的温度。 虽说只是浸上片刻,可是反复几回下来,阿俏的气色似乎受到些影响。她原本雪白的面庞似乎更加苍白,嘴唇也渐渐失了血色。旁人看了都有些不忍心,可是阿俏却全神贯注,剖着手上的鱼脍。手指温度的降低,对她手指的灵巧完全没有任何影响。 终于,阿俏呼出一口气,直起身体,她手下四大盘鱼脍已经完全剖完。于此同时,青山也将将放下手下的刀——只不过,他总共只剖出了一盘刺身。 青山剖出的刺身较之阿俏的厚实不少,而且是按照鱼rou的不同部位按次序摆放的,颜色由浅至深,意味着口感会由柔滑渐渐转为劲脆。这种摆盘的方式也颇有深意,只是一会儿会有很多人一起分享青山的这盘刺身,青山的这种深意,就很难叫人注意到,反倒不如阿俏这般,将每一片都切得厚薄均匀,鱼脂分布一致,来的干净利落。 相比与阿俏的鱼脍,青山的刺身蘸料则显得有些简单。上好的山葵研成了鲜绿色泥状的山葵酱,配上酱油就可以食用了。 同一种材料,都是用刀生剖,做出的两道菜式,各自风格迥异,也各有千秋。然而同时呈上,阿俏的四大盘在气势上就先压过了青山。 在上海的不少洋人都是青山夫人居酒屋的常客,也大多尝试过青山的刺身,知道吃法,大多伸伸筷子,尝试一块,便算了。他们倒是对阿俏剖出的那些一大盘鱼脍感到很是陌生,不知该如何食用。 阿俏索性给人做示范,将她事先调好的蘸料舀出一点儿,盛在一只小碗中,然后挟起一片鱼脍,整个儿浸没在蘸料中,筷头拨动,再将薄薄的鱼脍左一包,右一包,卷成一个浅浅的小卷,送入口中。 蘸料中她加入了董女士亲手炸制的炸米粉碎和炸香芋碎,这些和花生粒一样,都是增香增脆,大大丰富口感的。除此之外,她调制的蘸料口感丰富,富有层次,又与鱼脍配合得天衣无缝。 若说她在惠山,请青山夫人尝过的鱼脍只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