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66节 (第2/2页)
他只当自己什么都没有听出来,既不跳进这坑里去,也不顺着皇帝递来的这竹竿网上爬,反而躬身道:“皇上金口玉言,圣旨自不能收回。臣也无意为难皇上,来断这一桩家务事。臣只请皇上恩准,许臣报官与顾大人对簿公堂之特情,不论结果如何,臣甘愿领受!” 吓! 报官! 跟顾觉非对簿公堂! 这薛况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头一回听说他们这样身份这样本事的人,竟要为一个女人跑去报官! 群臣都傻眼了! 就是萧彻都怔然了半晌,一副半天反应不过来的神情,简直不敢相信薛况到底说出了什么。 唯有顾觉非,在听见这话的瞬间便黑了脸。 薛况的狡诈,远在他想象之上。 旁人看不清他为什么提出这样令人费解的请求,可他脑子只消一转就明白了原委:薛况分明是清楚,若此案由萧彻来断,他必定没有半分的胜算,所以不若行险,将本有决定权的萧彻摒除于此事之中,或许还能反将他一军! 好阴险,好狠毒的一计! 顾觉非脸上已没有半点笑意,看上去比昔日的薛况还要像一个冷面杀神,地狱阎罗。 但他也没有丝毫的畏缩。 对簿公堂,强言机辩,老子怕过谁! “薛大人此请亦臣所请,对簿公堂便对簿公堂!还请皇上恩准,臣亦无异议!” ☆、第187章 第187章 质问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更何况如今掐起来的是顾觉非与薛况,这两个人现在萧彻都不大看得惯,听他们都对对簿公堂没有异议,自然大手一挥,直接同意。 成,那你们对簿公堂去吧! 于是群臣沸腾了。 京兆府尹心里面咯噔一下, 立时就傻眼了:等等, 他们要对簿公堂, 那就是要摒弃各自的身份,正常地告官。那岂不是…… 完了! 他暗自哀嚎了一声,差点白眼一翻晕过去。 谁也没想到顾觉非与薛况之间第一轮对掐就这样劲爆,一时间竟是连上朝的心思都没有了, 巴不得找个人聊聊对这事儿的看法。 但精通律法的官员却都不由皱了眉头。 在他们看来, 这官司根本没什么打头啊, 于情于理顾觉非都不算错, 只是寡妇改嫁这件事本身存在争议。 真要公堂对辩, 薛况难赢,更不用说对手还是顾觉非了。 谁不知道顾觉非? 年少时便是天纵奇才,过目成诵, 似大夏律例这些东西他也应该倒背如流, 且自小口才极佳。 他往公堂上一站, 那就是公理本身! 你觉得不讲道理, 要问个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 很简单啊, 你说不赢辩不过, 身上就是背了一万的冤屈,那对不住,没法子帮你申。 所以近些年朝堂上有一句话叫做:顾让先若要跟你讲道理,那这天下就真的没道理可讲了。 众人心里一时是好奇,一时是疑惑。 本以为今日朝议,总应该告一段落了,没想到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接下来说话找事的就不是顾觉非,也不是薛况了,但后面出来说话的这些人所提到的事情,却字字句句都与这两人相关。 薛况还朝,乃是大事。 匈奴一去十年,还带回了新单于兰渠公主的降书,个中要商议的细节可是不少。 朝堂上谁也不是傻子,自要揪着薛况问个清楚明白。 从他如何去到匈奴,如何结识兰渠公主,又是如何建立起自己在匈奴的势力,以及匈奴王庭争斗的细节…… 甚至是还朝。 他凭什么能连叩三十六关入京一路长驱直入? 种种的种种,虽然没有指着薛况的鼻子说“我怀疑你”,可实际上字字句句都是怀疑,就差没明说“我们觉得你有问题你怕是别有所图要谋反”了。 在这种情况下,朝堂上的□□味儿当然很重。 只是薛况也绝不是省油的灯。 面对着来自一干文臣的攻讦,他处变不惊,对答如流,在谈到连叩三十六关入京的时候只说是自己快马加鞭,且沿途的城池里都有能验证他身份的人,更不用说他还身携当年失落的一枚虎符。 有朝臣信不过。 虎符是死的,人才是活的,若仅凭一枚虎符就能有这样大的威力,那还要皇帝、还有什么“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说法! 于是质问薛况:“难道不是你拥兵自重,把控了沿路边关要道?!” “大人此言差矣!我乃大夏子民,还朝之时,孤身一人,不带一兵一卒,又何来的本事拥兵自重、把控边关要道?”薛况凛然地冷笑了一声,锋锐地反问道,“还是说,大人要怀疑的,其实是旁的事情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