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5节 (第1/3页)
小妖便缩颈回话:“帝君不识他,他便是那九天门纵行中渡剑无敌手的净霖!” 数月之后,苍帝又得梵坛邀约,前往至南古刹听议清谈。他与佛同座相并,粗茶饮就间瞥见一只石头小人盘腿坐在莲池旁,持筷垂钓,在诵经声中昏昏欲睡,点头不止。 苍帝心下一动,余光见它又坐片刻,忽地弃筷跳起来,伏在池边抄杯捞鱼。池中不过几只手指长短的红鲤,初萌梵音才通心性,一个个围着石头的小杯打转,反而逗得它越探越深,最终一个“咕嘟”栽进池中,顶着莲叶晃了一头的水。 苍帝忽问真佛:“一点生机,顽石亦能脱胎成人?” 真佛笑而不答,只道:“胸中藏剑,道里隐真。” “何处寻道?” “道自在神明,道自在天地。凡目所及,凡耳所闻,皆可称道。”真佛抿茶笑语。 苍帝后靠冷笑,说:“天下修道,我道何处?” “破后方立。”真佛说道。 苍帝反问:“如此说来,我的劫数将至?” “帝君已洞察秋毫,心存思量。”真佛颔首。 苍帝眸中杀机一现:“是谁。” 真佛却抚掌大笑,将一颗佛珠抛丢入池中,说:“南禅八百莲池水,缘定其中不可探。帝君想弄明白,不如踱步自寻。” 苍帝霍然起身,却听真佛正色一劝。 “劫数良缘具不能料,帝君心思百转莫测,与其寻出来,不如放任自流。” “他既是我的劫,便是我的命。”苍帝身隐雾间,“天地之间能称帝者唯我而已。这命我给不了,只能先杀了他以却后事。” 苍帝沿池而去,在袅袅梵音中,见那佛珠沉沦水面,顺流南去。莲池最南处,万花之间停一小舟。舟上对坐两人,一为持经解道的老僧,一为披着天青宽衫的男人。 老僧呶呶不休,枯燥无味。男人散发入定,端坐静听。那天青的袖淌进池中,剪出一方天色,沾了一袭莲香。净霖侧容冷情,既不见不耐,也不见困倦。池面如境,波映苍穹,刹那望去,竟有种他端坐于净空云间之感。 咽泉既是净霖,净霖亦是咽泉。至纯之性铸这天地第一剑,至净之雨融这天地第一色。他心无外物,故而色不流俗。 苍帝拨雾眺望,竟痴了。 池间突然攀上石头小人,它端坐在老僧背后,学着老僧的模样摇头晃脑。 老僧愈念愈慢,忍不住迟咳一声,对净霖说:“可是腻了?” 那小人登时“嘭”地变回石子,手里捏着的佛珠滴溜溜地滚到净霖手边。净霖面色如常,对老僧俯身以示歉意。 老僧道:“贫僧知经书无味,却也是无法为之。公子心修剑道,最忌浮躁,归去后,亦要日日念念才好。” 净霖指拈佛珠,说:“看来我佛缘不浅,大师不必担心。” 老僧说:“公子凡俗不近,修为虽长,此心却孤。这世间最叫人断魂的不是邪魔,而是‘情’字。心修剑道,看似超脱万物,实则如履薄冰。错一分,断一念,毁一心,便是万劫不复,神魔难论。” 净霖说:“父子心,兄弟义,皆是情。” “就是这般。”老僧看着净霖,“方说公子尚不解世。” 净霖懵懂,却说:“若‘情’字为劫,自斩了它便可。” 老僧长叹一声,不再应声,对净霖抬手作礼,转身上岸而去。 净霖犹自枯坐,指间拢着的佛珠已干,他忽然生出股凉意。石头“啪”地复原,与净霖并坐。 苍帝看了半晌,无声退了。 苍霁收回思绪,见净霖已转回身,正望着他。他顺势露出歉色,说:“吵着你了吗?” 净霖默默地盯着他。 苍霁一头雾水,心道自己既没露形,也没显鳞,却仍在净霖的目光里系上了扣,说:“那日别过,还不曾问过你名字。” 净霖说:“净霖。” “久旱逢甘露。”苍霁一本正经地说,“难怪遇着你,我身心都畅快舒坦。” 净霖说:“那夜我……” “你与人吃酒丢了钱,我拾金不昧还给了你。”那金珠还硌在腰侧,苍霁连眼睛都不眨,“随后带你歇了一夜,你自回去了。” 净霖皱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