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2节 (第2/3页)
虽然这两百万美金的事他跟赵校长、刘思朝及实验室其他人都商量过,是大家共同的决定,不过他郑光业怎么会看不明白,这第九实验室虽然挂在华清大学下面,但实际上的决策者却只是李铮一个人。 他在来见李铮的路上,心里也是忐忑得紧,听到李铮这句话,郑光业七上八下的心一下子平稳下来。 “这是我该做的。”他沉声说道。 几人在沙发上坐定。 “李铮啊,是我工作不到位,不过你放心,你这边结果出来了,我说话声也响亮了,这一千万美金很快就能解冻。”赵德培最近可是憋着一股子气呢,华清奖的美梦还没做两天,就闹出了这档子事,这不是存心跟他找不自在嘛。 赵德培不是学术型的,他这把年纪,支撑着他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做下去的动力,就是让华清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级的名校。 如果有一天,华清能和哈佛、剑桥、耶鲁等并列,他觉得他做梦都能被笑醒。但是赵德培也知道,这个目标不是一日两日能实现的,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许漫长到等他闭了眼也看不到这一幕。 不过,李铮“华清奖”的提议,仿佛给他打开了另一扇门。对于一个教育家、学者来说,财帛的诱惑或许可以抵抗,但是名声的诱惑却是致命的。 华清奖,设立华清奖的校长!赵德培一想到这个,小心肝就一颤一颤的。 就好比一个人给自己定目标,我要当个科学家和我这次考试要考一百分,自然是后者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潜力。 而华清奖就是这么一个看得到的目标。 赵德培对于这一千万美金的事情,可是上心得很。 “那就麻烦赵校长了。”利用赵德培这个华清校长的身份施压,同时发挥舆论效果,双管齐下,才能迅速见效。 “还有那两百万美金的事,哎,我们也没想到你那边能那么顺利,话已经说出去了,这两百万我这边出。”赵德培咬牙道,他说的我这边,自然是指李铮未来上缴华清的那一千五百万美金。 李铮挑挑眉,赵德培肯开这个口,那是再好不过了。虽然他不差那两百万美金,但是不用自己出血,自然是好的。 “赵校长您实在是太客气了,十分感谢啊!” 赵德培没想到李铮居然一口答应了下来,丝毫没有客气的意思,心里疼得直抽抽,但面上还不得不露出豪爽的笑容。 “应该的!” * 朱新的动作快得出乎李铮的想象,这位兴华社总编将这篇文字辞藻修饰后,直接递到了那位手中。 那位看后十分高兴,一连说了几个好字,并在公开场合肯定华清大学的科研成果。 “我们国家现在确实比不上人家,但是我们会一直这样吗?不会!我们在改革,我们在进步!你们瞅瞅,美国人的报纸也说了,我们在医疗科技方面,走在了他们的前头!我知道这话里有水分,但是这至少证明,有某一方面我们是领先那些发达国家的。华清的这个项目叫什么来着,延长器官储存时间是吧!这是个好项目啊!” 这是那位在会议上的原话。 朱新趁势将这篇文章放在了头版头条上,一些主流报纸纷纷转载,一时间华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顶峰。 教育部和铁道部默不作声地偃旗息鼓,第九实验室的银行账户也默默解冻了,众人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时间仿佛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七月末八月初,一年天气最热的时候,阳光炙烤着大地,走在路上耳边充斥着刺耳的蝉鸣声。 华京人们恨不得把衣服全扒了,大街上时不时可以看到光着上身的男人。 八十年代的华京,空调还是个奢侈品,就算是华清大学行政楼里,你都找不出两台来。 而华清大学第九生物研究实验室里,两个空调没日没夜地工作着,那股子凉爽让里头的人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呆在实验室里。 第九实验室现在正在做项目的第二阶段,实现心脏器官的无限时储存。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项目,因为心脏是所有内脏器官里面最难保存的,若是可以实现心脏的无限时储存,那全身器官的无限时储存就有了可能。 这就意味着,李铮在芝加哥电台描绘的未来医疗科技的蓝图已然有了轮廓! 甚至这项技术发展起来,大脑的无限时储存,换脑生存,无限生命,永生!这足以让世人疯狂! 当然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