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91节 (第4/4页)
华国影视大学,更是第一时间就给陶清风打电话来,担心他改弦更张,被别的学校拐跑了,再三确认:“清风,你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读我们华影吧?” 陶清风笑道:“您放心,我做事,是不会半途而废的。” 招生老师又迟疑道:“你要报的……是表演系吧?” 事实上,论文出版和满分作文,一度让招生办老师觉得,陶清风去报编剧系也大有可为。至于最近在重拍《东归西渡》的消息……则让他觉得,陶清风要是想报导演系也够格。 这个陶清风,怎么那么全才。 陶清风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填志愿时也并没有更改。事实上,这些事并没有花费他多少时间,因为他已经进组《东归西渡》,开始正式导戏了。他要抓紧时间,在十月前,按照进度,完成这部电视剧的大半拍摄任务。 第127章 婚戒 新手上路的导演陶清风, 除了抓紧时间看一点导演拍摄机器的技巧指导类书籍, 更多的是和夏星痕讨论《东归西渡》这个故事。 亲眼目睹过编剧协会和少壮导演派之间争斗的漩涡, 陶清风虽然在技术上算不得很成熟,但他懂得一个道理:要真正做好一部剧, 决不能由着自己私心肆意妄为。要把精力留给制作本身,要多和演职人员沟通交流,以达到让故事“诚意”和“尊重”观众的效果。 “《东归西渡》不失为一个好故事, 但想要抓住如今的观众,必须更下功夫。”这是陶清风和夏星痕一致商量的改进意见。从前《东归西渡》的剧本,让陶清风觉得刺痛, 那些思想灌输,像是把人强行拽到一个政委面前, 很严肃地说“我和你谈谈”式的按头强灌。内容是高大上的, 但一般观众, 要么不明觉厉,要么就“告辞换台”了。 “淡化意识形态, 加强角色魅力, 深织故事线索。”夏星痕告诉陶清风,“我是按照这种思路来修改剧本的, 你懂吧。” 陶清风领悟力惊人:“懂了, 合该如此。” 电视剧不是新闻联播或者历史教科书。 陶清风道:“你听我理解得对不对:为了意识形态而牺牲的理由, 在政治上是没有错的。但是对于观众来说缺乏情感烘托。在不改变这种意志的情况下,你增加的细节,比如第一章 里云向磊的同学无辜被卷入事变, 比如云向磊在洋人公馆里靠智谋化险为夷……都是在感情上强化‘合理性’。从前高不可攀的旗帜变得触手可及了。” 夏星痕赞许点头:“看出变化了?又把剧本背完了吧。很好。”夏星痕继续道:“受众观看电视的目的永远是‘好看’。这种‘好看’来自于精神上获得感和满足感。无论怎样的表现形式……都必须尊重这条规律。这是商业创作的核心要素。只要电视剧拍出来还要给人看,就不能违背。” 陶清风获益匪浅,毕竟夏星痕在这行yin浸良久,又得过那么多奖,他对这个行业的把握,并非陶清风朝夕之间能望其项背。交流多多益善。 而且陶清风并不去导夏星痕的戏,剧本是对方写的,对方想走的就是这样一条不受导演掌控的路,才会自己来投资。靠自己入戏能把握得更好,估计夏星痕没吃过猪rou也看过猪跑的导戏方法比陶清风还多些。 所以陶清风坚持只算“半个”导演,挂的名也是执行。 这让一开始进组的其他演员都很稀奇。有些老演员仗着自己演戏经验多,也想像夏星痕那样不必受导。但他们很快明白了陶清风的必要性。 不提陶清风还要兼顾饰演男二号于颂。只说陶清风对每个人的每场戏都无比熟悉,不仅是熟悉台词、熟悉道具、熟悉布景,更重要的,单独的演员所不能具备的“大局观”:陶清风清楚每场戏在整部电视剧中的位置、作用和意义;清楚每个角色的成长、变化和在那幕场景中应该呈现的效果。 陶清风比大部分演员都更了解《东归西渡》,了解这部片子真正内涵,真正要走到的地方。仿佛陶清风胸中已经有了一部完整的《东归西渡》,他按图索骥地把每个细节搬下来。告知给演员的每个表情和每个动作,都有讲究。 而且那些经验颇丰演员们也发现,陶清风有良好的概括与表达能力,能简单通过几句话,解释清楚导戏意图。虽然他年纪不大,经验也不算多,可是cao作起来,仍使人感到如沐春风,容易接受。即便有些剧情,演员理解得和导演不一样,陶清风也从来都很民主,会听从合理意见,或是循循善诱说服演员们本来顽固的念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