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1节 (第2/3页)
看着门内,第三次催妆时,终于看见身穿嫁衣、盖着红盖头缓缓走来的傅书月。 身后的喜乐声更大,傅湉从侍女手中接过傅书月,小心扶着她跨过门槛。 周传青面露热切,快步上前,低声道:“我来娶你了。”说完便撩起下摆,在傅书月面前蹲下身。 观礼的众人一阵起哄,傅书月缓缓俯身趴在他背上,被他背着一步一步走到花轿前。 喜婆将人扶上花轿,十八个轿夫吆喝一声,在喧闹的锣鼓声中稳稳抬起了轿子。傅湉作为新娘的亲弟弟,要亲自送轿,见已经起轿,便上马跟在迎亲的队伍之中。 周传青身穿喜服,胸戴红花,骑着高头大马走在最前面,迎亲队伍跟在他身后缓缓前行,最后则是抬着新娘嫁妆的队伍,挑夫们挑着扎了红绸缎的箱笼,缀在迎亲队伍之后,一同绕庆阳城游行一圈。 这一日,在许多年后仍然是百姓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才子佳人,十里红妆,场面之大震动了整个庆阳城。 不只是平民百姓,就连各大世家也惊讶于两家如此大的手笔。周传青本也是各家垂涎的东床快婿,只是一直以来从未有人能入他眼,不少倾心的世家小姐听闻他成婚的消息都暗自神伤,自然便对于出身不是那么好傅书月有些瞧不上。 不少求而不得之人都等着成婚之日看她的笑话,小门小户的出来女子,不论气度还是底蕴,必定比不过从小培养的世家小姐们。 可真到了成婚之日,她们才发现,这场婚礼要比所有人预料中的还要盛大。 十八抬的花轿,是除了皇室之外最高规格的轿子,代表是夫家极为看重,而那缀在迎亲队伍之后、一眼看不到的头的送嫁队伍,则是新嫁娘日后在夫家的凭仗。 夫家极其看重,还有娘家的十里红妆撑腰,不管哪一样,在这庆阳城都是独一份的。迎亲队在庆阳城绕了一圈,掐着时辰往周家行去。 周家早就宾客满座,待迎亲队伍归来,鞭炮锣鼓齐响,长长的红毯从花轿前一路铺到喜堂门口。 卸下轿门,喜婆将傅书月背进门,到了喜堂门口才将人放下来,将一根扎了彩球的红缎子放在两人手中,一人牵着一头,缓缓步入喜堂之中。 周家父母坐在上首,面色欣慰的看着儿子跟新媳妇。 主婚人在喜乐声中高声唱喝:“一拜天地——” 两人面朝门口一拜。 “二拜高堂——” 两人转身面向父母高堂,一齐俯身下拜。 “夫妻对拜。” 再转身,两人面对面,三拜夫妻。 “礼成——” 外面的锣鼓声齐响,观礼的宾客闹起来,齐声叫嚷:“送入洞房!” 两人被想要闹洞房的小辈们簇拥着往新房的方向走去,等到了新房,有人欲闹,周传青迅速从袖袋中掏出早就准备好的红包散出去,趁着他们抢红包的空档,将闲杂人等关在了外面。 新房之中只剩下两人还有一个喜婆。 喜婆将傅书月扶到喜床边坐下,然后将一杆小秤递给周传青,“请新郎官掀盖头。” 周传青深吸一口气,稳稳接过秤杆,将红盖头轻轻挑开,红盖头之下,傅书月抬起眼眸,与他四目相对。 “书月……”周传青一时看呆了,傻愣愣的叫了她一声。 傅书月轻柔的应了一声,脸上的胭脂似乎更红了一些,两人已结为夫妻,不用再守那些礼仪规矩,周传青终于可以关明正大的叫一声她的闺名。 *** 傅湉将人送到一半就折返回来,同傅有琴一起招待满堂宾客。大楚习俗,娘家人送轿,到半路就要折返回来,还要将花轿座下的火熜灰包回来放在火缸之中,称为“接火种”。 女儿出嫁,娘家只摆一天的酒席,又叫起嫁酒,忙碌到了傍晚宾客陆续散去,母子俩终于能歇一歇。傅有琴看着傅湉,又想起出嫁的女儿,眼眶不自觉的就红了。 傅湉温声安慰着她,母子两人坐在堂屋里,猜测着周家的婚礼到了哪里,直到夜色四合,才终于忍不住一天的疲倦,回去休息。 大婚后第三日,便是新媳妇回门的日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