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宋做权臣_第一百一十七章 来者不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七章 来者不善 (第2/3页)

途各地官员对待张宝的表现,张宝都暗中记在了一个本子上,那些沿途所收的“孝敬”,张宝也是登记造册,贴上封条丝毫未动。并且每收一笔“孝敬”,张宝就会给汴梁写一封“家书”,其中就会说起这件事。这一路下来,加上朱勔孝敬的这一笔,张宝前前后后所收的孝敬数额已经达到三十万贯之巨,而这笔钱,都被张宝分批让人送回了汴梁,交由官家赵佶处置。

    赵佶会信任张宝并不是没来由的。身为并不算笨的一位皇帝,手底下的人是个什么样,赵佶心知肚明。同样他也清楚水至清则无鱼这个道理,他允许手底下的人贪点,但也必须要有个底限。而张宝的表现在赵佶看来是张宝对赵佶没有任何隐瞒,别人收了钱无不想着如何不被人知晓,可张宝倒好,每收一笔就跟赵佶汇报一下,而赵佶也由一开始的惊讶到麻木,直到朱勔一出手便送张宝万两黄金的消息传到赵佶的耳朵里。

    赵佶是大宋皇帝,他不在乎钱,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又有什么好在乎的。可赵佶是个好面子的人,朱勔打着为官家办差的旗号在苏杭横行无忌,搞得天怒人怨,而这人怨的对象可并不只有朱勔以及苏杭的官员,最大的怨恨目标正是标榜自己是有道明君的赵佶。

    朱勔的出身赵佶是知道的,但朱勔有多少身家赵佶却并不清楚。以前是不关心,但等那一万两黄金送到赵佶的面前,赵佶犯嘀咕了。才头回见面就送出一万两黄金,那这朱勔得多有钱?每年朝廷拨给应奉局用以购买花石竹木的银钱会不会叫朱勔中饱私囊了?朱勔在苏杭有没有打着为自己办事的名义以权谋私?这些疑问不断的在赵佶的脑海中盘旋,挥之不去。

    也就在赵佶对朱勔在苏杭为自己办差产生疑问的时候,张宝的一封密奏送到了赵佶的手中。厚厚一摞的证据让赵佶看得大发雷霆,从来就是他老赵家让人背黑锅,没有让老赵家替人背黑锅的道理!而这朱勔胆大包天,打着为自己办差的名义在苏杭一带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害得自己让人在背后骂了好几年。

    赵佶其实并不在乎朱勔贪了多少,对苏杭百姓造成了多深的伤害,他所不能容忍的只有一样,那就是手下人对自己的欺骗。被人当猴耍的滋味相信没几个人愿意接受!而且越是身份高的人在得知这事以后的反应就越激烈。若不是张宝在密奏里把朱勔在苏杭一带的影响也一并写了,赵佶恨不得立刻下旨去苏州把朱勔押解回京。

    ……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在常州的驿馆内,张宝一边喝酒一边对陪坐的吕将、石宝道,“朱勔能在苏杭作威作福,所依仗的根本便是来自官家的信任。而苏杭官员之所以对朱勔言听计从,原因也出在官家的这份信任上。我们若是想要在对付朱勔的时候让那些苏杭官员保持中立甚至偏向我们,那就必须先切断官家对朱勔的那份信任。墙头草的特性,便是随风倒,只要官家不在信任朱勔,那官员为了避免惹祸上身,即便不帮着咱们对付朱勔,也会选择明哲保身,就算有几个看不清形势的,那也要比咱们对付苏杭整个官场要容易些。”

    “大人,那等到官家不再信任朱勔的时候,是不是我们就能对朱勔动手的时候?”吕将出声问道。

    “吕相公,恐怕光是官家不信任朱勔,还不是对付朱勔的最佳时机。”石宝代替张宝回答吕将道。

    “为什么?”吕将不解的问道。

    “吕相公怎么忘了?失去官家的信任只是让朱勔失去了朝廷的庇护,但朱勔手底下还有三千余私兵,这三千余人差不多都是亡命徒,一旦发起狠了,必定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麻烦。”

    “不错,这苏杭百姓本就被朝廷的花石纲给折腾的民怨沸腾,此时不爆发只不过是缺少一个带头的。一旦朱勔发起困兽之斗,那说不准就会被有心人认为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