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宋做权臣_第一百九十三章 事不关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三章 事不关己 (第2/3页)

诈的官场拼杀的“精英们”过分关注。

    不是一路人!

    张宝志不在大宋官场,那些需要混迹大宋官场的人也自然就对张宝失去了兴趣。管你张宝在梁山做什么,只要别来坏我的事,分我的好处,爱干嘛干嘛。朝廷里的大多数人对张宝采取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仅剩下的几个跟张宝关系比较近的人,他们的意见张宝也不会听,说了也是白说,只得听之任之。

    渐渐的,张宝的名字在汴梁鲜有人提起,只有当人提到食为仙酒楼的时候,才会想起张宝这个酒楼的东家。

    张宝并不在乎自己被人遗忘,相反的,他现在是巴不得不让大宋的那些权贵想起自己。毕竟自己要走的路非同一般,眼看着再准备个一年半载就要“正式开工”,这期间最好不要出什么岔子,尤其是要尽量避免让朝廷掺和进来,未知数太多,直接影响了结局。

    不过张宝在大宋权贵之间的名头越来越小,但在绿林道上,他张宝的名头却是越来越大,就犹如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风头直接盖过了其他绿林同道,若是有个排行榜,张宝肯定能获得大宋绿林新人奖的头名。

    过去大宋绿林道上常被人提起的名人要么是山东及时雨宋江,要么就是沧州小旋风柴进柴大官人,而今则还要再加上一个梁山张宝。梁山替天行道的大旗已经立起来有段时日,梁山好汉锄强扶弱的英雄事迹也开始广为流传,慕名前来投靠的江湖好汉也是愈来愈多。

    由于这些江湖好汉的到来,梁山的收人标准也人尽皆知。梁山收人首重人品,作jian犯科者一律不收不说,反倒会对那些主动送上门的恶人“替天行道”。其次才是个人的本领,而且只要是有一技之长,梁山就会收下。

    一般的贼寇,落草的主要原因便是好吃懒做,想要不劳而获,真正被逼无奈选择落草的人那是少之又少。梁山的这个收人标准,对大多数落草为寇的强人来讲算是苛刻的了,但这样的好处也是很明显,至少不必担忧会出现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情况。

    宁缺毋滥,这是张宝在同意许贯忠、朱武建议收人时所提的要求。眼下的梁山其实并不缺可战之兵,高丽年年战乱,虽会优胜劣汰留下一支可战之兵,但这也是一支疲兵,对上养精蓄锐准备数年的梁山人马,同样也是胜少负多。

    张宝如今缺的,是在百姓中的名望。拿下高丽以后,大片土地需要人去耕种,仅靠那些残存的高丽百姓,就将会有大量的田地出现荒芜,人口不足,才是张宝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是这个问题是无法迅速得到解决的,欲速则不达。人离乡贱,这是大多数人的普遍观念,不到逼不得已,大多数人不会选择背井离乡。

    大宋有“厢军”,那些失去土地的百姓倒是容易说服,而张宝也对此早有准备,但仅仅依靠从“厢军”里“偷”出来的人数,远远不能满足将来高丽对人口的需求,大宋那些虽有土地但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百姓,也就成了张宝想要去争取的对象。

    可如何让那些老实巴交的老百姓相信跟随张宝就会有好日子过呢?光靠嘴巴说是不够的。百姓是最实际的,最相信的便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想让他们背井离乡,那就必须让他们觉得跟随张宝是不错的选择。而一个好名声,就是前提。

    亲君子,远小人。人们都喜欢跟好人待在一起,因为那样不容易吃亏。而张宝要做的,就是让那些平日里受欺压的百姓觉得他是肯为他们主持公道的好人。唯有如此,他们才会在将来选择相信张宝所说的话,而不是避之唯恐不及。

    张宝的努力是有效果的,远的不说,单说梁山的周边,张宝的话就比官府要管用。那些平日里依仗官府欺压良善的歹人在见识了梁山惩治恶人的手段以后也纷纷有所收敛,这样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