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宋做权臣_第二百三十六章 无求于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六章 无求于人 (第2/3页)

廷卖命是该的,但他们忘了人心难测,朝廷密探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需求,无视他人的需求,遭人背叛也就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情。

    早在陈宗善、黄经臣离开汴梁不久,张宝就收到了来自汴梁的飞鸽传书。陈宗善还在路上考虑着如何消解张宝对朝廷的误会时,张宝就已经开始准备要如何应付陈宗善这次的到来。

    张宝并不反对被人利用,但他很反感那种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利用。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才是张宝愿意被人利用的前提。水浒里的梁山好汉之所以下场那样凄惨,原因就是他们太容易相信他人,他们相信自己的“带头大哥”,所以被人当成谋求荣华富贵的筹码,他们相信朝廷的花言巧语,以至于最终落了个鸟尽弓藏的结果。

    张宝不需要看朝廷的脸色行事,也不需要依靠朝廷的认可来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他对朝廷无所求,自然也就不会被朝廷所开出的价码,许诺的美好所迷惑。而相对的,朝廷自然也就无法对张宝构成什么影响。张宝“听不听话”,不是朝廷说了算,对这样一个不肯“听话”的张宝,朝廷也只能“好言相劝”,不敢真的与张宝闹翻,因为投鼠忌器,顾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总是瞻前顾后,以至于让张宝随心所欲,不必非给朝廷好脸色。

    在别处都是尊敬羡慕的目光环绕,可到了梁山就除了冷眼还是冷眼,这种待遇上的差别让陈宗善有些受不了。大宋重文轻武百余年,在消磨了武人的锐气同时,也助长了文人的骄气。在文人眼中,武人低人一等,自己与其说话便是折节下交。可在梁山,没人拿他陈宗善这位朝廷大员当回事,就算是黄经臣这个阉宦,好像都比他受人待见。

    心理的不平衡让陈宗善心情不佳,可一想到此行的任务,他又不得不暂忍心头这口恶气。只盼着能早日完成任务,离开这个鬼地方。

    张宝对陈宗善的来意心知肚明,无非就是朝廷还不死心,想要先安抚住自己,然后再徐徐图之。不过张宝不怕,朝廷的如意算盘就算打的再响,只要自己不对朝廷有所求,朝廷就算设计的再巧妙也是白费功夫。就好比猎人设置陷阱捕猎,若是猎物不自己掉进陷阱里,陷阱就是设计的再巧也是摆设。

    张宝对朝廷无所求,不管是做官还是求财,张宝都可以自己搞定,用不着朝廷“费心”,朝廷既然在张宝这里没有用武之地,自然也就不用指望张宝会上套。不过朝廷并不知道张宝对朝廷是完全无所求,毕竟张宝暗中所做的事情,朝廷并不知道。在朝廷的眼里,张宝只是一个“危害”大宋根基的危险分子,仗着有人有钱任性妄为,不服管教,却不知张宝实际上已经拥有割据一方称雄的实力。朝廷认为张宝最终还是受他们摆布,但他们却不知,人家张宝随时可以甩掉他们与他们分庭抗礼。

    这种情报上的不对称,导致朝廷对张宝产生了误判,从一开始考虑就是错误的出发点,结果自然也就不会如意。

    张宝没理由去纠正朝廷正在犯的错误,就像看戏一样,张宝完全是在耍人玩,不乐意了就让眼前这出闹剧落幕,不过眼下张宝还是挺乐在其中的,毕竟被人当祖宗供着要比被人当孙子对待要感觉爽。

    在大宋,无数人都在羡慕着张宝,只不过张宝却不在乎朝廷的这份重视。比如盐山的宋江,在“逼走”了晁盖以后,宋江便成了盐山的当家寨主。严格来说,如今的盐山宋江可比水浒里的梁山宋江日子过得舒心。水浒里的宋江,为了达到被朝廷招安的目的,那是坑蒙拐骗什么下作手段都无所不用其极,而盐山宋江,由于宋江招上山的人都是有心报效朝廷的“有志之士”,宋江也就不必为协调内部平衡费脑筋了。而且此时宋江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