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宋做权臣_第二百四十七章 大战在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七章 大战在即 (第2/3页)

,三岁继位,十六岁时便使计让辽国使人鸠杀梁太后,支持自己亲政。李乾顺政治手腕灵活,擅长左右逢源之道,他深知西夏如今国力虚弱,不宜与宋辽开战。

    先是遣使向宋国求和,上请罪表恢复了宋国对西夏的“岁赠”,随后又两次向辽国请婚,迎娶辽国宗室女耶律南仙,巩固了与辽国的亲密关系。李乾顺执政之初,国力虚弱,宋国有机可趁,倒是也占了一些便宜。但随着李乾顺稳定局势,励精图治数年后,宋夏之间的战争形势就开始变得对宋国不利。

    此时童贯准备率领西军征讨西夏,而西夏的国力也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并不像大宋君臣所想象的那样可以轻而易举的击败。

    武有察哥,文有忠礼,说的就是李乾顺麾下的三位重臣。武将察哥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而文臣仁忠、仁礼兄弟通晓蕃、汉文字,擅长诗文,颇得李乾顺喜爱。这三人与李乾顺关系亲密,是李乾顺的死忠。

    如今宋军大兵压境,李乾顺要找人商量对策,这三人被第一时间召至了李乾顺身边。李乾顺亲政时不过十六岁,当时国力虚弱,而如今李乾顺已经三十出头,西夏在他手上经过这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国力渐复,已经不惧外敌。

    察哥身为武将,值此国难当头自是要挺身而出,而无论是李乾顺还是李仁忠、李仁礼兄弟也都有借此机会扬眉吐气一把的想法。

    “宋国此番不怀好意而来,无非就是见辽国如今自顾不暇,自己有机可趁。”察哥大声对李乾顺道:“不过国主放心,我大夏这回即便没有辽国相助,亦有把握击败来犯之敌。”

    “察哥,莫要轻敌。”李乾顺见状不放心的提醒道。

    “国主安心,微臣自会小心对待。”

    “你们的意思呢?”李乾顺又问李仁忠、李仁礼兄弟道。

    作为哥哥的李仁忠与弟弟李仁礼对视一眼,开口道:“国主,我兄弟二人也认为与宋国一战在所难免,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好,既然你们都认为应该打这一仗,那咱们就打起精神来,让宋国吃些教训,日后不敢再小觑我国。”

    ……

    两国交战非同儿戏!而宋国君臣对此却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不知彼更不知己,一味的想当然尔,焉有不败之理。大宋西军多为百战之卒,若是善加使用,必能为大宋开疆扩土。只是可惜大宋重文轻武,许多文官又喜欢“不务正业”,自认为文武双全,实际上却只是狗屁不懂。

    “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这首好水川之战时投靠西夏的大宋落第举子张元所写的诗充分说明了大宋的“嘴炮”何其多。

    嘴炮,顾名思义,本事全在那张嘴上,就跟后世的键盘侠意思差不多。张宝不愿听从朝廷的指挥,关键也是在此。那些位“神机妙算”可称“半仙”的“军事奇才”,在张宝眼里却是一个比一个草包。

    全他娘的是扯淡!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为将者若是不能做到随机应变,那真是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为了压制武人,大宋的文官集团也算是费尽心思做到了极致,大宋对外战争屡战屡败,不是将士无能,而是远在后方遥控指挥之人的责任。

    梁山军是张家的私军,是张宝安身立命的根本。张宝自是不愿意让梁山军任由朝廷那帮自以为文武双全的蠢货摆布。对于朝廷命人送来的阵图,张宝随手就当了擦屁股的废纸。但张宝能够如此无视朝廷的“威严”,却不代表童贯也可以这样。

    童贯当初能够在西军站稳跟脚,靠得也不是这些阵图,而是他敢放手让手下将领自由发挥,这才屡立战功。阵图这东西,童贯也知道不顶用,但西军的粮饷全指望着朝廷拨付,童贯也就无法像张宝那样“任性妄为。”

    张宝并不知道童贯是有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