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九章 权臣之路 (第1/3页)
能够抓住风流成性的宋徽宗赵佶几十年,郑氏所依仗的当然不仅仅是美貌。芳华易逝,精神上的相知相爱才是最重要的。郑氏之所以能够在女人众多的后宫之中脱颖而出,关键还是因为她识时务,知进退。 现如今大宋式微,别看安东军此时没有趁机发难,但真要是逆了对方的意,天晓得会有什么后招在等着自己。真以为如今皇室成员的身份还能叫人敬畏?从金人兵不血刃的掳走了徽钦二帝开始,大宋的颜面已是扫地。 郑氏不明白张宝为何不趁机取而代之,但她可以肯定一点,张宝这是想要做权臣,至少目前,他还没有“篡位”的打算,而皇长孙赵谌,已经被张宝视为了日后的傀儡。赵谌的生母朱皇后除了有点刚烈的脾性,真的没有什么政治眼光,要不然也不会公然反对让张宝担任监国的职务。 可她也不想想,这是她能反对得了的事吗?如今汴梁已是安东军的天下,而在大宋境内,能与安东军抗衡的势力也几乎没有。人为刀俎,我为鱼rou,刀俎何时落下,又岂是鱼rou所能决定的。 郑氏答应了张宝的要求,至于其他人的意见,张宝没必要去在意。拳头大就是硬道理!不服?忍着。 得到了监国大权后,张宝并没有着急向金国复仇,而是一面继续与完颜宗翰对峙寻找战机,一面下令朝廷新选拔的官员安抚民心,恢复民生,稳定地方,予民养息。大宋的国力此时已经跌入了低谷,实在不适宜再有什么大动作。 大宋的百姓已经再也经不住折腾了,自方腊造反开始,这些年大宋就没有消停过几天,不顾自身实际情况,连连对外发动战争的大宋已经再也无力对外有所行动。张家虽是家大业大,但想要两面兼顾却还是有些困难。 攘外,必先安内。在理顺内部混乱,恢复民力以前,张宝不打算贸然对外发动战争。虽然以安东军的实力,想要在战场上击败金兵的胜算很大,但从长远考虑,张宝还需要容金国再蹦跶一阵。 从古至今,被称作权臣的人不少,但在张宝眼里,能够真正算得上是权臣的只有三国时的曹cao一人。想要大权在握并不难,一是得到上位者的信任,二便是凭借自身的实力。这二者的区别,便是前者是他人给予,而后者则是从他人手中夺取。 他人能给予,自然也就能收回。霍光废立汉帝,算得上是一位权臣,但他手中的权力,却是来自皇权,当权力重新回到皇帝手中时,霍光的后人也就落了个族灭的下场。而曹cao手中的权力却是来自于他自身,谁也别想轻易夺走。 张宝不愿意做霍光,虽说历史上的名声要好听点,但身死族灭的下场却令人唏嘘。而曹cao的名声虽不好听,可对于后辈儿孙却是件好事。若不是曹cao的后人曹丕父子死得早,司马家未必就能最后篡了曹魏的权。 来自于后世的张宝有许多可以用来借鉴的统治制度,皇权至上并非唯一的治国手段。郑太后的确猜中了张宝此时的想法,张宝的确无意在此时仿照赵宋当年改朝换代。此时大宋的时局与当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情况看似相同,但实际上却是大不相同。 后周柴荣突然暴毙,只留下孤儿寡母,而赵匡胤当时手握兵权并与朝中诸多重臣相交莫逆。而且更重要的是,后周皇室的力量微弱,不足以与赵匡胤所掌握的力量抗衡。但此时的大宋却不同,虽说金人“帮了张宝一个忙”,将汴梁的赵宋皇室一网打尽,在押往北方的途中又因为受不了旅途的折磨而死了三分之二,可难以与安东军抗衡的只是赵光义那一支的赵宋后人,而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却因为散居大宋各地而躲过了一劫。 张宝此时若是决意改朝换代,那无异于给了那些由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