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八章 稳坐钓鱼台 (第2/3页)
权,更有完颜斜也在一旁摇旗呐喊,完颜晟有志难伸,有力难使,他想要削弱国内宗室的力量,从而巩固皇权。但此举涉及到了宗族的根本利益,没人愿意就此事支持完颜晟,从而导致完颜晟为了寻求支持而大力扶持朝中的汉人官员。 宋辽为邻百余年,汉人在同化辽人的同时,也在被辽人同化,在辽国担任官职的汉人并不在少数。而金国在接收了辽国大部分地盘的同时,由于缺乏管理地方的官员,也就只能启用那些原先在为辽人效力的汉人官员。这些汉人官员虽是汉人,但对于本族却并没有什么感情,得到金人提拔后也是死心塌地的为金人做事,充当金人的急先锋,那做人的节cao,甚至还不如辽人。 被迫降敌情有可原,但为虎作伥,反过来迫害自己的族人,那就不值得同情了。张宝反感叛徒,对于那些一心为异族效力的汉人,即便不欲处之而后快,也不会愿意与之有什么交集,任其自生自灭就是宽宏大量。 叛徒,恐怕是这世上最不受人待见的存在。本族会恨之入骨,而所投的异族恐怕也不会信任。一个为了个人利益而背叛本族的人,又怎么会真心对待投效的外族,恐怕只要价码合适,背叛这种事就会重新上演。 金国的官员队伍里有着不少的汉人官员,而在这些汉人官员里,除了过去为辽国效力的汉人外,也有金兵南下时叛变投敌的宋国官员。那时安东军并未有所行动,金兵又掳去了徽钦二帝,宋国官员中的一部分人便为了自家的荣华富贵认贼作父,投靠了金人。但随着安东军的介入,原本已经陷入崩溃的大宋重新稳定了下来,之前不可一世的金兵也在与安东军的交锋中屡屡失利,那些投靠了金人的宋人官员也就坐不住了。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为了讨好金人,那些投靠金人的官员干了不少天怒人怨的恶事。金人势大的时候他们自然无事,可金人快顶不住了,自身难保,原先被金人多占的大宋国土眼看着又要变成大宋的天下,这些做了亏心事的宋人官员哪里还敢继续待在大宋。在金人撤退的时候,这些官员也纷纷收拾细软,携带着家小遁入了金国的治下。 金国不同于宋国,金国以武立国,国内重武轻文,对待文人的态度,与过去的大宋恰好相反。那些依靠科举为官的文人老爷们到了金国以后也就失去了特权,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 人离乡贱,在大宋只要考上了功名,就能保证下半辈子衣食无忧。可在金国,却没有那份好处,逃到金国的文人只能自食其力,有的比较幸运,攀附上了一个“贵人”,勉强还能糊口,而有的则比较凄惨,随身携带的金银使完后无人理睬,最后一家老小冻饿而死。 官职是有限的,一个萝卜一个坑,而在金国,大部分职位还是由金人担任,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大批出逃宋人没有落个好下场也就不足为奇。张宝并不同情那些出逃的宋人,结局虽令人同情,但所作所为却不值得让人同情,归结下来其实也就是四个字,咎由自取。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但同时也有为自己所选承担相应后果的责任与义务。有些事能做,有些事打死也不能做,这心里必须要有点数。投靠金人的宋官虽在大宋能力不显,但到了朝中普遍是武人的金国,也就成了香饽饽,虽然有幸成为香饽饽的只是少数的幸运儿,但这些宋官所掌握的知识,却也是金国此时急需的。 张宝并不急于在此时对金国发动全面战争,一是由于自身原因,大宋历经劫难,百废待兴,目前虽看似欣欣向荣,但实际上却依旧虚弱不堪。拼尽全力虽也能完成灭金复仇的目标,但那也是个惨胜,会让大宋本身元气大伤;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