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四十章 祸事东引 (第3/3页)
金人,让其明白如今的大宋已不是过去的软柿子,谁想捏就能捏上一把。 自以为已经摸准了张宝脾性的官员在朝堂上慷慨陈词,极力主张对金开战,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这记马屁似乎没拍准地方,张宝并没有如他们所想的那样顺势答应对金开战,只是推说要从长计议,把开战一事暂时压了下来。 张宝的态度不明朗,在让一部分人感到纳闷的同时也让另一部分人感到了气愤。不过气愤归气愤,那些人还不敢对张宝指手画脚,只能鼓动周围的人赞成自己的观点,对金国展开雪耻战。 被金人两次打到京师,第二次更是将徽钦二帝以及众多皇室成员劫掠而去,这份耻辱,让每一个宋人感到气愤。而在金兵南下时失去亲人朋友的人更是对金人恨之入骨。大宋由张宝主政以来民生恢复,国力渐强,也让这些对金人恨之入骨的人感到有了扬眉吐气,一雪前耻的可能。 正是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当金兵再次故意挑衅,主动挑起战端时,这部分人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大宋应该借此机会教训一下嚣张跋扈的金人。但张宝此时的态度,却让这部分人感到了失望。 他们不敢当面指责张宝的“怯战”,但他们可以拉帮结派,以请愿的方式“逼迫”张宝就范。民意不可违!这些人或是暗中推波助澜,或是自己赤膊上阵,鼓动周围的人一起向朝廷施压,敦促张宝尽早下定决心与金人开战。 人都有从众的心理,更有看热闹不怕事大的恶习,在有心人的推动下,金人过去在大宋所犯下的种种暴行再次被公之于众,而被煽动起来的百姓也开始同仇敌忾的支持起朝廷要一雪前耻的提议。 但让人着急的是,能够做出最终决定的张宝却迟迟没有表明态度。不仅仅是朝中的保皇派感到纳闷,就连张宝身边的人,也对张宝此时的态度产生了不解。要说对张宝的忠心,这些人倒是从未变过,忠臣不事二主,张宝身边的那些老人都是知晓忠义二字的,更何况通过张宝,他们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别人就算想要收买,也拿不出能比张宝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好处。 此时的大宋民间很热闹,到处都是议论金人残暴的话题。而朝堂内却是一片祥和,并没有受到朝堂外的太多干扰。如今的大宋朝堂主要分三个阵营,张宝一系,保皇派以及中立派。李纲、宗泽属于中立派,做事的出发点以大宋利益为准,此时开战并不符合大宋的利益。别看大宋看似欣欣向荣,但实际上还是百废待兴,想要恢复元气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二人对于此时开战并不支持,而保皇派的心思不纯,强烈要求开战的目的除了一雪前耻外,更多的理由却是想要借此掌握一些兵权,用以应对将来的不测。 而无论是保皇派还是中立派,真正能决定大事的,却是占据朝堂人数超过八成的张家一系的人马,即张宝说了算。不过由于民间闹腾的动静有些大,担心会造成不可收拾局面的宗泽、李纲在散朝以后联袂找到了张宝,想要知道张宝此时究竟在打什么主意,也好让自己心里有个底。 对于李纲、宗泽的询问,张宝倒是也没有隐瞒,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原来就在收到栾廷玉的战报不久,来自金国的情报也送到了张宝的手中。原先张宝还不解金国为何突然毫无征兆的出兵,但结合金国送到的这一份情报,张宝也就得出了理由。 并不是金国的高层忽然集体得了失心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动宋金之战,而是金国的完颜阿骨打一系为了祸事东引,故意挑起的战端。开战对此时的大宋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张宝却不愿被人牵着鼻子走,迟迟不表态,也是因为张宝想要化被动为主动,尽量在这场宋金战事中捞取足够的好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