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二章 不对等 (第2/3页)
在是有点碍眼,刚继位那会还有点奋发图强的模样,可越到后来越是本性暴露,与他祖父还有他老子一个样,全是知难而退,知难而绕的懦弱性格,这样的人能领导新生的大宋向给大宋带来奇耻大辱的金国报仇雪恨? 无论是军方的将领,还是朝堂上文官,对于张宝“谋朝篡位”一事都是持支持的态度。哪怕不公开支持,也采取这默许的态度。朝堂上的形势现在是一边倒,过去还有保皇派为赵谌发几句声,但现在,张叔夜、徐槐也沉默了。只是一心闷头做事,至于皇权的归属,保皇派选择了明哲保身。而过去的中立派,则是不希望因为权位的更迭而影响到了大宋朝廷的正常运转。 现在的大宋,国土是过去的一倍有余,东至倭国四岛的北海道岛,南至后世的马来西亚、印尼,西至西夏的沙洲,北至西京道北部的内蒙古草原。人口过亿,常备军力达到了七十万,钱粮辎重更是无数。 而反观耶律大石西辽,耶律大石这两年看似混得风生水起,但实际上西辽并没有耶律远山口中所吹嘘的那样强大。耶律大石及其追随者说难听点就是一群亡国之人,对常年生活在中东区域的人们来说,耶律大石他们是外来户,不足以信任。 耶律大石虽然通过强大的武力征服了周边的势力,增强了自身的实力,但同时也埋下了极大地隐患。一个依靠强大武力才聚合在一起的势力,当强大的武力不在的时候,那些被聚合起来的势力也会作鸟兽散。 耶律远山说西辽有带甲之士十万,这话压根就经不起推敲。或许以耶律大石的能力的确能够组织起一支人数达到十万的东征大军,但这支大军却未必愿意为耶律大石的复国大业而卖死力。为了鼓舞人心,耶律大石势必要向他的“勇士们”许诺。 可问题是辽国已经亡了,耶律大石拿什么来兑现他早先所许下的承诺。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叫花子,许诺事成之后重金相谢,可信吗?就算耶律大石的人品坚挺,再加上东征军的将士也信任耶律大石,那到兑现承诺的时候,耶律大石势必要对占领地搜刮一番,那一场好好的复国之战,也就变成了引狼入室的祸国之灾。 羊毛出在羊身上,对耶律大石是复国之战的东征,对那些本不是辽人的中东人来讲就不是了,等他们到了大宋,见识了大宋的花花世界,能忍住不动手抢?到那时,张宝恐怕就要在与金国交手之前先跟耶律大石分个高上了。 而且就算耶律大石真的做好了一切准备,可他怎么从中东那疙瘩率领十万大军返回大辽?十万大军每日的人吃马嚼,能是一个立足未稳,仅仅建国刚刚三年的西辽能够供应得了的?张宝谋划的这场宋金大战,光是粮食就足足筹集了可供五十万大军消耗整整两年的数量。 两家结盟,分两路夹击金国,这个想法看似美好,但实际上却并不现实。耶律大石的西辽太“弱”了,或许西辽能表现出的战斗力值得让人期待,但在其他方面的准备,却完全是除了不足还是不足。就这样还想要掌握战时的主导权,真是痴人说梦。 大宋已经具备了单独与金开战的条件,这时候又何必非要给自己找一个会拖自己后腿的累赘。耶律大石的东征,的确可以为大宋吸引一部分金国的军事力量,但经过张宝与众朝臣的讨论,一致认为这样做是得不偿失。 出大力的是自己,分战利品的时候还要给别人一份,凭啥?这种二百五的事情会有傻子干吗? 朝廷因为得出了结论,对待宋辽结盟的事情的态度也就冷淡了下来。本以为会成为众人的瞩目焦点,但却没想到会是个路人甲、乙、丙一类的待遇。耶律远山起初有些不解,好在他还有阿里奇这个故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