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这般好命_第11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6节 (第3/3页)

儿永远不会派上用场,他是盼着兄弟好的。

    就现在的局势而言,这道圣旨其实有些多余,燕王府在京中是最煊赫的,他们父子两个都深受信赖,并且还有个福气盈门的媳妇儿……

    便是如此,燕王还是欣然接受了皇兄的好意。

    他们兄弟都不年轻了,有些事,须得做两手准备。

    就是这年,钱玉嫃跟到京城来的第六年,她女儿五岁儿子三岁的时候,朝廷推广了一系列农业知识。

    传授农业知识的书册被送往全国各省份,一开始其实有些艰难,因为每一季粮食都是农户的根,在这种事上,他们不愿意冒险,更希望把稳着实一些。虽然代代相传的办法很笨,勤快一些也能糊口。

    农户都是你望我我盼你 ,希望别人试试看,收成好再跟着学,要是搞砸了亏的也不是自家。

    朝廷不能命令他们照办,只得让地方官尽量动员,农户若是不愿,就找赔得起一季粮食的大户人家,但凡响应朝廷政策的,给予一定优待,保证各地都有人打头阵,今年或许艰难些,只要能见成效,后面就容易了。

    第115章

    政策下去都是秋天里, 哪怕作了动员,真要见效估计也得等到来年夏秋之际。这时候没暖棚也没地膜, 果蔬全是应季的, 夏天这一季什么都好种,能扛得住冻的作物却不多, 像北方,寻常人家冬天里没两样蔬菜, 饭桌上见的最多的就是白菜萝卜。

    南边稍微好点,但还是有很多人家冬天会把地空着,古时候用肥料不多,收了一茬都得养养田地, 不歇气连着种地容易贫。

    不种地的时候, 他们可以去卖卖力气, 秋收之后各乡就有起房子的,你去帮忙要么给钱要么管饭。还可以去码头之类的地方,帮着上货卸货。那活计要辛苦些, 好在是干一天拿一天钱。

    说远了……

    总之入冬以后大家也就是种两块菜地, 粮食并不太种。这回推广出去那些,教种粮食的居多,暂时见不着什么成效。

    皇上心里有底, 也不着急,以太子为首的有些犯嘀咕,没明白这两年怎么回事,上面动作频频。

    太子又找谢士洲吃酒, 说是吃酒,实则探话。

    谢士洲没去多嘴,只道这些事,太子要想知道该去问皇上。皇上愿意给你知道他会讲,他不想说的,别人哪怕知道谁敢多嘴?

    一通好聊,结果屁用没有,实话实说太子心里是有点烦。

    不过凡事都得两面看,做臣子的对皇上忠心口风严是好事情,现在是父皇在位,他们能为父皇保密,以后等自己登基了,还是可以用他,不用担心他把消息抖给别人。

    如此想来,又气不起来了。

    虽然没把那些事原原本本说给他,谢士洲劝了几句,他个人建议太子有任何事多跟皇上沟通。不知道是哪天,但江山迟早要交到太子手里,皇上总不会啥事都不让太子插手,让他继位以后抓瞎。他们父子之间逐渐会有个交接,皇上年纪一天天大了,很多事渐渐都要交给太子负责。

    站在皇上的立场,他肯定希望太子有任何问题直接找他,这样更显坦荡。

    总跟臣子或者幕僚在底下商量不是好事。

    太子回去想想,觉得这建议兴许靠谱,父皇好像就是吃这套的,燕王府这堂弟就是个例证,他一贯是有啥说啥,很不怕得罪人,有时候说的话很冲父皇也不怪他,甚至还很喜欢这个侄儿。

    太子反省了自己,过去可能有点太谨慎了,怕看问题不够透彻怕说不到位惹父皇失望,他遇上任何事都爱找人商量,站到御前的时候心里就有好几套方案,该说什么都反复想过,连父皇可能有的反应他也会推敲……

    小心驶得万年船,他凭谨慎躲过很多麻烦,平常很少挨训。

    可是同样的,父皇也没有特别褒奖过他。

    太子有时会有那种感觉,父皇对他好像并不是非常满意。为此他去找过母后,皇后听着莫名其妙,问他为什么这样想?皇上表现出什么不对劲吗?

    要问起来太子又说不出,他就是有那种感觉,这是直觉层面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