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50)县试 (第3/3页)
面东点名。 再北有很多简易多排座位,供考生写作,茅房在另一端。 公堂上设公座,余姚县县丞谢恩,县学教谕都坐在上面。有顶遮盖的考棚根本不够容纳这三千学子应考,所以堂外甬道南北两侧还摆上简易的考案,作为露天考场。坐在这应考若是碰上烈日当空或狂风暴雨,那就只能重在参与了。 谢迁等考生先被带至公堂前等候,由小吏唱名后,依次向县丞谢恩行揖礼,一旁禀生认保。 待到了谢迁时,一旁小吏唱名道:“余姚县谢迁,进士黑濯作保。” 谢迁低头作揖,但听一个声音:“学生黑濯作保”。 即刻领到考题,一名小吏殷勤的带谢迁去考棚,小吏在一旁低声道:“是谢家公子吧?黑大人关照过了,卷上写有公子的座次,是咱这条件最好的考棚呢!” 谢迁看了卷子钤印上书天一癸酉,本想顺着甬道自己找考房的,但小吏殷勤讨好的领到考棚号房前,谢迁谦逊谢过小吏,走进这最好的号房,确实与那些低矮考棚不一样,首先就比那些考棚高上三尺,左右都是厚厚的白色板壁,一张可拆卸的几案横在上面,笔洗、木盆、木炭、炭炉、竹帘和满水的小水桶。 随后谢迁即刻将包裹里的吃食归置好,这可是小人儿连夜给他做的,溁儿说过这叫爱心便当,只给最爱的他。随即又拴好竹帘子,小人儿说过等金乌升起后强光会伤眼的。 考生陆陆续续的入场,凡是进了考场的学子均对着谢迁偷瞄,谢迁挨个大方点头拱手见礼。 坐在谢迁对过的学子低声抱怨这次怎会有如此多的考生,三千学子同考县试,录取名额却不过五十余人,就算入围也是极其艰难呐! 这时三千学子均已入座,衙役用牌灯巡行场内,学宫教谕上前,大声道“广大学子从此刻起不准有移席、换卷、丢纸、说话、顾盼等不合礼法之事,否则均已以作弊论处,违者取缔县试资格!” 规整好一人高大包裹的谢迁,这才得空将试卷一翻,但见三张以起草之用的素纸,三张呈文纸作誉写的正卷,卷有红线横直道格,每页十二行每行二十字,题目及抬头草稿中亦需填写台阁字,溁儿曾还提醒过他,不得将文章写于密封线外,只要一想起小人儿他心口就热热的,也不知小人儿自己在狼洞待的惯嘛!没有他陪会不会怕。 天色这时才明亮起来,云板敲击三声后,考棚中不少学子都在研墨提笔开始写名字。 这时县丞谢恩起身,双手背后道“本官有一幅对子,送给吾县学子。上联是寒窗苦读十余载,一朝鲤越龙门;春风得意。下联是金榜高题万世名,千秋马踏莺燕;富贵荣华。横批步步登科,最后本官提前祝吾县学子,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题名待日归。” 县丞一番劝免的话后,教谕又说了些考场纪律,尔等莫要伸手伸手必被抓之类的话。随后县试就正式开始,书吏们举着考题贴板,在甬道上来回走动。 一名书吏举着第一道题,四书题“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第一道居然就是截搭题!”不少学子倒吸起凉气来。 教谕板着脸道“注意考场纪律!” 顿时三千人的考场就连呼吸都轻了,谢迁淡淡的瞧着考题贴板,提笔入墨在素纸上将题目都抄写下来。 第二个书吏举着考题贴板,写得是五经题。 五经题一共五道春秋,礼记,易经,诗经,尚书各一道,学子各取本经来答。 第三个书吏,则是五言八韵诗一首。 谢迁将题目都誉写在素纸上后,这才在六纸上书写自己的名字,随后看起考题来。 第一道为四书题“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语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治国之“四纲”,即礼、义、廉、耻,语出《管子·牧民》释义如果礼义廉耻不能得到推行,国家就会灭亡。在管仲看来,礼指上下有节;有礼,人们就不会僭越等级限度。 义指以法进仕;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廉指明察善恶;有廉,就不会掩饰恶行。耻是羞恶知耻;有耻,就不会顺从邪妄。管仲认为,治国用此四纲,就可使“上安位”、“民无巧诈”、“行自全”、“邪事不生”,于是国可守民可治。是以“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后又提出“仓禀实而知礼节”之根本问题。 后来儒学也曾提倡礼、义,主张廉、耻,却没有将其并列而作为治国之纲。 溁儿曾说她认为治理国家有四种纲领礼、义、廉、耻,失去一种,整个民族就会产生动摇,失去两种国家就会产生危机,失去三种国家则会被颠覆,当四种全部失去国家则即将灭亡。动摇了可以扶正,危险了可以拯救,颠覆了还可以恢复起来,灭亡了就再也没有什么举措可以拯救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