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沧浪_第87章 擦肩而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7章 擦肩而过 (第3/3页)

毕竟是到了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上官致远在床上辗转反侧的睡不着,于是他干脆起来去找书看。

    这个卧室其实就是个书房,就像一个小型图书馆,书架上的文学书籍居多,其次就是文史方面的书籍等,还有一些工程水利方面的书籍……

    富水水库从195八年开始开工建设,大坝合拢后,后续配套工程直到七十年代初才全部竣工。听林思思说,她的父亲曾经在富水水利工程指挥部做工程测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受到过冲击,后在税务系统工作,精神渐渐失常,在富川县城的一次车祸中身亡了。从那以后,她mama戴老师就开始信佛吃斋了,并从小教育林思思积德行善,做人要懂得感恩。

    戴老师本是通羊县东远人,1971年通羊县杉木、太平和东远一起划到了富川县,于是她就成了富川人。后来,她进入阳辛镇职工子弟小学当老师,也就是在那时,戴老师认识了子弟学校的主任钟高才。其时,在富水水库工地做过会计的上官里仁是临时语文老师。

    想来,那些水利工程方面的专业书就是林思思爸爸生前所用书籍了。上官致远对这些书并不感兴趣,只是随意翻动了一下,居然看到了夹在书里的几张当年富水水库大坝建设时的老照片。

    其中有一张是大坝合拢时的情景,那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方式,基本上是依靠人力,先推下装满石头的竹笼,再靠人工肩挑背驮一窝蜂上去填土夯坝,唯一看到的机械就是一台老式推土机。还有一张是一个戴着解放帽的身材瘦高的男人在当时还是土坝的坝基上弯腰测量,这个人如果不出意外,应该就是林思思的爸爸了。

    上官致远把那些文学书籍浏览了一下,书架上的书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基本涵盖了中国自”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

    像文学革命时期和三十年代的所谓六大家“鲁郭茅巴老曹”等文坛宿将的作品,几乎一个不少:其中让人耳熟能详的《呐喊》、《彷徨》和《激流三部曲》等,还有沈从文那本湘西风情浓郁人性原始狂野的《边城》,他们的作品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初基石。四十年代的文学有国统区和解放区之分,书架上的书居然也作了细分:钱钟书、张爱玲等人作品放在一起,赵树理、孙犁等人的大作分列一旁。建国后的所谓“十七年文学”:《红岩》、《红日》、《青春之歌》等,这些曾是让七零后热血沸腾作品赫然在目;茹志鹃、杨朔、刘白羽和老舍,那可是一串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光辉灿烂的名字……而那个特殊的时期,反映在文学上也出现了一个断层,作品廖廖,乏善可陈,除了浩然的《金光大道》,就是那本吸引眼球的张扬的《第二次握手》,这也是让上官致远印象深刻的特殊时代的作品,据说当时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出现的。

    新时期的文学在书架上几乎难觅踪影,只看到几本朦胧诗、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及余秋雨的散文集等作品,似是寂寞异常。唯有那本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在那里显得煜煜生辉,据说这部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八十年代初同时被b1厂和北影厂拍成了电影,一度成为文学盛事影坛佳话。

    上官致远把这个书房的藏书作了一次巡视,就像一个阅兵的将军作了一次盛大检阅。估计到了后来,主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书籍的购买藏书的充实已经难以为继。他把今天买的《废都》和那本刊有《桃花灿烂》的中篇选刊放在新时期文学的分类书架上,忽然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

    林思思晚上碰到他的时候,就对上官致远说,他们结的书缘,如果不是彼此都喜欢看书,彼此都有相同的爱好,很有可能就擦肩而过。

    林思思还告诉上官致远,爸爸的死和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有关,爸爸年轻时和一个女知青有过一段恋情,但后来出现一系列变故,两人又因种种原因,擦肩而过各奔东西。

    戴老师对林思思的爸爸感情甚笃,林思思爸爸去世后,她怕自己睹物思人,把所有的遗物都清理收藏,甚至不惜送人,包括以前照的相片。唯有那一室藏书成了唯一可以寄托对男主人哀思的载体,之所以没有动那些,是因为林思思不允许,还有那些藏书对爱好读书写作的林思思也意义非凡。

    林思思非常爱她的爸爸,她在mama的手中抢下了几张照片夹在一本水利工程书籍上。林思思的爸爸叫林克芹,这是后来在税务系统工作后改的名。

    林思思说,爸爸林克芹想让自己成为周克芹那样的作家,所以改成了林克芹。林思思没有想到,周克芹半生坎坷清贫潦倒,一度穷得拆屋卖门板,才写下了不朽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而爸爸林克芹却因了一段擦肩而过的爱情命殒黄泉,还没有来得及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就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剩下的就只有这一室藏书。

    成立志原创,独家首发,阅文集团旗下创世z文、云起书院、红袖添香、网、言情吧等网站同步转载!请支持正版——求收藏求打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