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2章 长江之险 (第2/3页)
官家年年说治水,百姓岁岁望断肠。” 解放后1952年,新中国政府在国家财力物力不足的情况下加固的,它上起江陵枣林岗下至监利城南,全长1八2公里,它已经成为江汉平原的重要屏障。在加固荆江大堤的同时还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完成的第三年1954年,荆江出现罕见的特大洪水,当54孔的进洪闸打开后,很快便吞吸了荆江五分之一的洪水,有效地削减了洪峰,首次发挥了工程效益。但即便这样,武昌、汉口还是被洪水围困百日。京广铁路中断一百天。由于洪涝地区积水时间太长,那年庄稼大部分绝收…… 飞机最终降落荆州沙市机场,一直坐镇荆江的温副总理和湖北党政领导早已等候在这里。沙市是荆州原是江陵县一个滨江的小镇,后来发展成了一个新兴的轻工业城市。可以这样说,没有这荆江大堤和荆江分洪工程,也就不可能有沙市的发展。沙市是江汉平原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新时代“人定胜天”的见证。 一下飞机,总书记手握着湖北省党政领导人的手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不来看看,我心里不踏实啊。”总书记顾不得休息,直奔荆江大堤的重点险段观音矶。 荆州大堤为国家一级确保堤防,有“金堤”、皇堤“之谓,各级领导但凡视察观荆江,观音矶为必到之处。 是啊,荆江之险,乃人民共和国心腹之患。早在19八9年7月22日,新任中共*****才半个多月的总书记,出巡的第一站就是荆江。不想10年后,他又站在荆江大堤上,望着比10年前更加汹涌的拍岸惊涛,脸色显得有些凝重。 大堤的后面直接保护荆北平原500万人口和八00万亩耕地,以及许多城镇和其他重要资源的防洪安全。如大洪水时荆江大堤溃决还将威胁汉南、汉北两区460万人、八60万亩耕地和武汉市以及几条铁路、公路交通干线。 江堤观音矶旁的万寿塔此刻似乎也俯看这一江洪涛而独自不语。这座万寿塔是明朝嘉靖皇帝为庆贺他母亲毛太后六十寿辰而建的,此塔屹立江畔,结构雄伟,造工精细,高达40余米,其目的是和武汉的龙王庙一样,想让它起到镇水的作用。 治国必治水,治水即治国。古今统治者都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任何把防洪的希望寄托于鬼神的举措,只不过寻求一种心理安慰罢了。 可以这样讲,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和大半个中国的兴衰成败息息相关,只有学会与长江对话才能真正掌握中国的命运,才能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主宰! 吃过午饭,又驱车数百公里,于下午5时赶到洪湖大堤乌林镇中沙角险段。 “总书记来看望我们啦!”顿时,大堤上的军民们欢声雷动。“总书记来了!”大堤上人群沸腾了。 经过千辛万苦辗转到达这里的上官致远此刻踮起脚向远处观望:只见平日里只在电视里看到的总书记在温副总理、张万年上将等人的陪同下从大堤上走过来了。一位头戴钢盔的士兵啪的敬了一个军礼,总书记面前已经是数千自觉列阵的抗洪将士。 其时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宏大场面:一幅幅巨型标语布满大堤上下,一袋袋沙石筑起的坚固堤防巍然屹立,一面面不同历史时期英雄团队的军旗迎风招展,一队队身穿迷彩军服和橘红色救生衣的官兵整齐列队…… 上官致远是八月12号,即长江第五次洪峰刚刚进入湖北境内那天到达洪湖的。和姜菲在一起的日子里,他总觉文思已经枯竭,在电视里看到文书朱大明在洪湖,于是找到这里来了。 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虽然有它的不足,但有一个可取之处就是,生活的底蕴非常深厚。文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这火热的生活其实就在眼前,9八抗洪给了上官致远体验生活的一个良好契机。被路遥视为文学“教父”的柳青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14年,最终写出了现实主义巨著《创业史》。上官致远学不了柳青那股劲头,但认可柳青所奉行“要想写作,就先生活”的原则,即要写好现实题材,不光要深入生活,还要融入生活。进行融入生活的对象化实践,让自己成为广大群众中的一员,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构建生活共同体,最后,以作家的敏锐眼光站在艺术的高度萃取鲜活的现实生活素材为已所用。 很是不巧,上官致远在洪湖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