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家的长孙媳_第35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2节 (第2/3页)

小觑的地位,至少具备了瞒着温骁协助申、徐、桑三姓走私铁矿牟取暴力的能力和动机。

    但兰庭佯作没有察觉这其中有假,继续问:“你还知道多少福州申门的秘辛?”

    “小人当时听申公说道诸多内幕,心中实感震惊,直抒己见福州申门已为一地显贵,何需行此风险莫测,万一败露便会殃及满门的祸事!申公叹息,只道福州申门虽看来风光仍旧,实则一连三代都无入阁拜相之士,倘若在官场上再无权重职高的地位,逐渐衰微在所难免。申公乃家主,肩担重任,着实也不能眼看家业败在自己及子孙手中,故而只能奋起力争。

    又多得漳州徐主动示好,让申公看到了振兴家业的转机,申公还安慰小人,称靖海侯虽不知内情,因为申、徐、桑、陈四门鼎力相助,靖海侯才能于多次同倭寇交战中屡开胜局,

    故而靖海侯与福建四族已经不能分割,就算江统领的行事败露,申、徐、桑三门也能用此把柄要胁靖海侯妥协,朝廷全靠靖海侯镇守福建,靖海侯到时若成为三姓的保命符,哪里会担心有灭门之祸。

    申公是笼络小人不用忧惧,安安心心替福州申效命,小人因为对申公心怀感激,所以并无背叛的想法,怎想到……祸患说至便至,申公竟然到了嘱令小人立时离京的地步,足见险难已经迫在眉睫,小人若能顺利逃出京城也就罢了,偏偏被锦衣卫逮获,小人一入诏狱,立时被吓得魂飞魄散,为免活受罪,也只能如实招供,小人明知所犯罪行重同叛国,不敢向皇上求恕,只求……速死。”

    说完便是以头抢地,仿佛当真惧怕再将他关押在诏狱大刑逼问,宁愿在乾清宫的金砖地上把自己磕死。

    “皇上,臣已经无话再问人犯薛化。”兰庭忙道。

    “将他押下去。”弘复帝立即挥了挥手。

    “皇上,罪徒薛化完全是血口喷人,臣绝不敢行此暗通外夷之大罪!”申适不待薛化被带出正殿便忙着连声喊冤。

    “申尚书,家岳丈当初是在你福州申门遭遇倭乱,也是你嫡次子申翃往汾阳报丧,然则家岳丈却根本没有身亡,你口口声声喊冤,敢问你当如何解释申翃当年行为?”兰庭继续问案。

    “是犬子当年心生误解,未知顾贤侄并未丧生,只凭顾贤侄所佩玉器,以为顾贤侄是已经丧生于烧杀……”

    “申尚书称家岳丈,一口一声贤侄,那么定然相信家岳丈供辞并非作伪了?家岳丈早前的叙述,可是指控申翃亲自拜托北条势力之家将,把家岳丈掳往东瀛,也是申翃亲手取下家岳丈身上玉佩,也不知用了哪具面目难辩的遗骨,匡骗家岳母及内子相信岳丈已经不幸丧生。”兰庭目如冷电。

    申适立时改口:“因为当年,老夫对顾济沧确然十分看好,所以此时仍以贤侄相称,赵都御揪着老夫口误不依不饶,岂不也是强辞夺理!”

    “家岳丈与你申家,无怨无仇,有何动机陷害你申氏满门?”

    “顾济沧虽与我申家无怨无仇,然太子及赵迳勿你,却是想借我申氏一门陷害临淄郡王,顾济沧必然是听信了太子及你唆使,才编造这番谎言!”

    “当年我甚至不识内子,更何况家岳丈,难道是我能未卜先知,所以从一开始就布局,故意送家岳丈往东瀛夷岛,等数年之后又再接回家岳丈,陷害临淄王及申尚书?申尚书这般强辞夺辩,岂不更加荒唐滑稽?”

    “当年顾济沧被掳是真,只是当顾济沧回国之后你才突发奇想,利用这一事件大作文章!”

    “倭寇打劫沿海,除劫财之外,的确常有掳人的恶行,不过多是掳走年轻女子及壮丁,往往文人,因不能作为劳力及兵丁遭遇倭乱都会被杀害,家岳丈明明只是一介文士,怎能遇此幸免?”

    “必定是顾济沧为活命偷生,自称可为倭寇所用,方才受此幸免。”

    “那么家岳丈何至于多此一举,将玉佩留在罹难者尸身,误导家岳母及内子以为他已经不幸罹难?”

    这一番问对,彻底让弘复帝及诸位阁臣看清了,到底是谁在强辞夺辩。

    第755章 郑秀开口

    “申适先住口!”弘复帝忍无可忍阻止了申适继续狡辩。

    朝廷选士,至少在他执政时期极其重视科举这一途径,但无奈的是他执政也才十余年,这期间还有两届科举都因国丧未能举行,而先帝时的科举试难免有舞蔽的情况存在,选士有失公允,他也难以斟选究竟哪些人具备真才实学。

    就更不说通过科举入仕的士人,保不定也会受到官场腐败的熏染,逐渐背离圣贤之言,一心只图功名钱权,就像这个申适!

    亏他还曾经考虑过擢升申适入阁拜相,哪能想到这人竟然罪大恶极!

    要没有这些乱臣罪子蛊惑唆使,他的子孙何至于两眼只有权位而完全没有君国社稷,甚至血缘亲情!

    迁怒实为人之常情,哪怕是九五之尊也在所难免。

    弘复帝的态度也着实是让申适心头大震,他自己都能看见从自己额头上滴落的冷汗来。

    “皇上,臣认为人犯薛化的供述并非全然可信。”兰庭却道。

    申适没忍住自己难以置信的猛一抬头,震惊的神色更是落在了弘复帝及四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