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2节 (第1/2页)
一位衣衫洗得发白的老举人眼泪出来,一群人一起“义愤填膺”。 ………… 伤了四福晋,小四阿哥哭闹,四爷本就对四福晋痴心一片,对小四阿哥爱如骨血,一定会犹豫,就算不被吓回京城,也会考虑家人的安危。 再甚着,如果四福晋真的出事,四爷和小四阿哥不说要承受巨大打击,必然要回京处理丧事,守丧期…… 如此明显的谋划,直白浅显却又直接有效。似乎是天地也感染人们的悲痛鸣不平,好端端的艳阳天变化不停,太阳隐去,乌云出来,不见雷声,却是小雨淅淅沥沥。 一道鹅黄色的身影撑着油纸伞漫步在古旧的老巷子里,步伐缓慢,神色安详,有小娃娃从门缝里探头看他,他就送上一个灿烂的笑容。 老巷子的深处,拐一个弯,就是一座小学堂的后门,看门的大娘看到他的身影,立马露出只有一颗牙齿的菊花笑容。 “陈姑娘,这下雨天你不在家里休息?” 陈姑娘笑道:“我担心女孩子们受惊,过来看看。” 大娘听到这话,又是叹气又是抹眼泪。 “那伙儿该上菜市口的,早晚天打雷劈。” “我们不怕他们。我昨天在门口抓到一条菜花蛇,今天刚熬好,还热乎着,陈姑娘快喝了好压压惊。” 大娘说着话,转身从门房里端出来一份清凌凌的羹汤,发现陈姑娘犹豫,知道他惦记学院里的女娃子们,故意板着脸说道:“喝完再进去。” “一人一碗,进门的人都喝。” 陈姑娘做出无奈状,放好伞,“乖巧地”捧起粗瓷大黑碗,几口喝完这满满的一大碗蛇羹。 大娘果然喜笑颜开。 “这才对。年轻人要注意照顾自己的身体,不能因为年轻就不在意,这下雨的天,出门记得多穿件衣裳……” 陈姑娘微微笑着听完老人家的唠叨,拿着碗到院子里的井水边洗好,回来放好。 “您老就放心吧,等我到您老这个岁数,一定和您老一样身康体健,耳不聋眼不花。” 大娘乐呵。 “还要有一口好牙。” “还要有一口好牙,记得——” “记得就好,大娘知道你着急,快进去吧。” “好嘞。” “陈姑娘”又撑起伞,顺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朝院子里走,回头一看,大娘还站在门边对他望着,满脸的关切。 发现他回头,笑起来,黑黝黝的面堂沟壑交错,一道一道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陈姑娘”心里一酸,转身迈步。 大娘姓陈,早年家贫照顾弟妹一直没嫁人,中年嫁给一位鳏夫,夫妻都是和气人,大娘好不容易过几天顺日子,谁想到晚年鳏夫先一步去逝,继子女都不孝顺她。 大娘怕影响继子女的名声,一个人艰难度日谁也不说,四福晋来到广州大力整顿广州的慈幼院,听说大娘的事情,就安排大娘来女学院看大门,有吃有住,每天看着院子里的小女娃们,终是有一个安生的晚年。 “陈姑娘”因为大娘的事情,本就还没平静下来的心境波涛起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曾经儒家的读书人都虔诚地追求孔孟之道,追寻圣人的脚步,贤者的理想,为了可以有这样一个美好社会不畏权贵,不畏生死。可如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却成了阻碍这一理想实现的巨石。 “陈姑娘”眨眨眼睛,收回去泪水,望着迎面而来的老夫子,没有开口。 老夫子没打伞,让雨淋得缩头缩脑,可他将一本书藏在怀里护得好好的。 他望着安静的“陈姑娘”,和院子里的那颗老樱桃树一样安静,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陈姑娘”察觉他的“疑问”,举着伞遮到他身上,不容他思考地快速开口。 “外面下雨,夫子怎么不打伞?” “这帮子女娃娃,也不知道给夫子披件厚衣裳。” 老夫子一愣,很不乐意地说道:“说别人,你不也一身薄衣裳?” “我就这几步路,淋点雨怎么了?正好脑袋清醒点。” 哎哟,老夫子还挺生气。 “陈姑娘”大约猜到老夫子为何生气,露出一个笑儿。 好似河边的柳树一样,迎风招展,迎着细雨舒展,老夫子用力挤挤眼,觉得自己真要去配一副小四阿哥说的“魂逮、眼镜”。 他怎么看,这是一位男娃子? 第168章 “陈姑娘”眼睛一眯, 也没再去在意老夫人对他的“疑惑”。 “我进去和院长说几句话, 夫子用我的伞回家。” 老夫子不乐意, 可也知道自己到底是年龄大了不能和年轻时候一样,嘴里不满地咕哝几声,还是伸手接过这般伞。 “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